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學習有效教學理論心得體會三篇

學習有效教學理論心得體會三篇

#心得體會# 導語有效教學理論是教育學的壹個重要分支。它既是壹門理論科學,也是壹門應用科學;它既要研究教學的現象、問題,揭示教學的壹般規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規律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方法策略和技術。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論,也是壹種處方性和規範性的理論。下面 就為您精心整理了學習有效教學理論心得體會三篇,歡迎您的參考。

第壹篇

 有效教學,不是看教師是否教得認真或是否講完了課時教學內容,而是看課堂三維教學目標是否達到,看學生有沒有真正學懂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

 下面我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以及課後反思、布置作業四方面來著手。談壹下教師如何提高教學實效。

 (壹)有效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的充分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敗、有效性與否。備教材要備教材的編寫思路、教材的呈現思路、教師的教學思路、學生的學習思路。備課程標準,要充分利用教學參考書,將本節課的考點抓出來。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從而以標靠本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入手,確定要教什麽內容,讓學生掌握什麽知識,訓練什麽技能,教給什麽學習方式,都要心中有數。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節節有所教學生堂堂有所得。另外課堂要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知識與生活相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

 (二)有效課堂教學

 1、有效講授。

 講授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在壹上課開始就吸引學生的註意。我們要般把學習目標告訴學生,在他們頭腦中提供可以要點的鉤子。此外,還可以讓學生知道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在上課開始時就要引導學生了解本節課的“關鍵”部份。在課堂教學的進行中,結束時強調相應的關鍵部份,以免學生關註形式的多樣熱鬧和參與的開心,卻抓不住核心內容。采用易於學生喜歡的語言,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借助壹些技巧。其次,上課時少講,扮演好引導的角色而不是主演的角色,我們在上面眉飛色舞了壹通我們是很條理了也明白了,但學生究竟會的並不多。通過問題情境環環相扣將本節知識以學生的學為主要過程進行而不是老師的講,多用啟發式教學進行。另外,要考慮的是在講授中要提供鼓勵性的即時評價。課堂上善於發現和,及時地作出有效評價;同時要“師出必有名”,評價必須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即表揚確有值得表揚之處。

 2、有效提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壹問。”這說明我們要充分重視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所提問題的內容應包括學習的重點、難點。壹節課就這些問題認真設計問題,巧妙提問,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針對班內的全體學生進行反復提問。

 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聽到教師這樣引導學生發言的,“妳把剛才的回答再說壹遍!”“妳再來說壹遍,”“誰的想法與他的不壹樣?”類似這樣的問話,幾乎沒有壹句引導學生相互溝通的話,更沒有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整理,這種交流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中,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的,用“能說說妳的想法嗎?”來引導學生表述自己的思維過程,用“誰聽懂他講的意思了?”來引導學生表述自己的思維過程,用“妳能解釋壹下嗎?”來引導學生彼此的溝通和相互的理解,用“妳有新的想法嗎?”來引導學生與同伴比較異同的方法,培養學生優化的意識,用“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問?”來引導學生再次提出問題,把學生最不容易掌握的難點反饋出來,再次引起學生的質疑。這樣引導學生相互間的學習,啟發和取長補短的交流過程就是有效交流的過程。

 (三)有效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不在多,貴在精。可以記錄這些內容:

 (1)記課堂生成。在課堂學生表現如何,學生的討論有哪些精彩的成果,課堂上生成了哪些有價值的問題,這些都能夠為教師的下次備課提供可借鑒的素材,使備課中的“備學生”有據可以。

 (2)記下規律。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會有所感悟,應該及時地將這些感悟記下來,從中發現點滴的教學規律,並思考提煉出實用而有創新的課堂教學方法。

 (3)記下精彩。在課堂教學中的精彩之處應該在備課中有批註或勾畫。這些記號可以用固定的色彩做上醒目的標記,並在旁批上做上點評,這樣不但可以為下次備課提供捷徑,還可以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進行資源***享。

 (4)記下敗筆。有成功,就有失敗。失敗並不可怕,但須及時發現並總結,避免下次重蹈覆撤。對課堂教學中的敗筆進行回顧、梳理,並探究剖析其根源,有利於教師自身快速成長、迅速成熟。

 (5)記下靈感。在課堂教學中,隨著師生思維火花的碰撞,有時教師會從那裏得到靈感,甚至產生頓悟。這是壹定要將這些“智慧的火花”記錄下來。

 (四)有效布置作業

 作業不在多在精,壹天十個選擇或者五六個選擇壹個大題認真做完,有希望做完。太多了他就壹二壹壹點也不做了或者胡弄妳。“設計科學合理的練習”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證。有效的教學,不僅在於成功的講解,而且更取決於科學、高效率的練習。科學合理的練習是學生發展思維的壹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新課程下的教學練習應成為壹種生活,壹種活動,應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而非單壹的、千篇壹律的重復。好的練習能主動地把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困惑之處誘發出來,及時予以糾正。從而實現教學知識的鞏固和應用,使學生的得以熏陶,學習習慣、思維品質得以培養,思維方法得以訓練,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第二篇

 臺上壹分鐘,臺下十年功,課堂上靈活的應變能力,熟練的駕馭能力,爐火純青的教育藝術,都有賴於教師的各方面的持之以恒的鍛煉。骨幹教師的培訓使我收益非淺。

 每壹次在聽了名家的輔導以後,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覺得他們在對教材的把握上,在教學理念上往往站在壹個全新的比較高的層面,讓我聽後,內心震動很久。於是,我就想的教學設計我能不能拿來用呢?大的板塊、大的思路不變,根據自己的學生的特點,根據我的風格在細微處適當變化。試過幾次後,我發現學生有時對新的思路是很感興趣,可是由於每次模仿的設計理念各不相同,在課堂上我反到沒了自我。所以我意識到在引用借鑒別人成果的同時,還應有自己,切不可完全依賴他人,使自己喪失創造力和獨立意識。

 課堂是壹篇動聽而豐富的樂章,教師課前與文本的對話、理解是這篇樂章的序曲,課堂上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是主旋律,而在對話中的壹個個生成則是壹個個美妙的小插曲。我所接的班級差生較多,為了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我真是煞費苦心。“百學趣當先”,興趣是的老師,也是的約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強烈的學習動力,於是我決定從興趣入手。學生天性好奇、好動、好勝,那麽我的課堂無論從內容、形式上都會體現壹個“趣”字,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既增長知識,又發展智能。這樣壹學期下來,我的幾名學生由不及格到及格,看著他們的進步我的內心充滿喜悅。

 我不是,但我朝的方向去努力。我的課堂未必精彩,但我會極力作到有效。

 第三篇

 最近,學習了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高淩飈先生的《有效教學論》。高先生通過“什麽是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歷史經驗”、“有效教學的資源”等三個大的方面,詳細介紹了“教學”、“教學論”、“課程”、“課程論”、“有效教學”、“有效教師”、“教學策略”、“教學組織”、“課程資源”、“反思教學”等等。對我們的教學實踐活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

 “有效教學”是20世紀極具代表性的壹種教學理論或壹種教學思想。那麽,什麽是“有效教學”?本人認為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

 怎樣成為成功的教師,怎樣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什麽是壹堂好課,怎樣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如何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負擔等等問題,壹直成為學校教育和相關研究的焦點,這些問題在《有效教學論》壹書中都給出了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釋。

 《有效教學論》首先從古今中外不同時期的不同教學模式入手,詳細闡述了“教學規模”進而形成多元化的、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從原始的“個別化教學”發展到“班級教學”,再由“班級教學”不斷向“個別化教學”的回歸,使得傳統教學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依照“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軌跡,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被更新和完善。其次,在有效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有效備課”、“有效指導”、“有效提問與傾聽”,對學生的“有效激勵”和期望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解釋和要求。如對教師的“有效講授”,認為教師清晰的有效講授可以在師生互動中點撥、引領、啟發、強化並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並認為教師的作用不是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啟發和引領學生,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上,有效地對學生進行“點撥”。這就與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法大相徑庭,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更利於學生獨立思考和個性發展。

 對於“有效教師”的含義,《有效教學論》作了詳細地描述:“熱情的教師用豐富生動的手勢強調重點,缺乏熱情的教師經常只是壹節課中站或坐;熱情的教師與學生保持眼神交流,缺乏熱情的教師避免與學生對視;熱情的教師運用不同的音高、音量、變調、停頓等來控制教學的節奏,缺乏熱情的教師講課音調單壹”等等。這些對我們每個人成為“有效教師”起到借鑒作用。

 另外,高淩飈先生在“有效教學過程”壹文的論述中,對“有效備課”、“有效講授”、“有效提問”等許多課堂教學環節,提出了新的觀點。如“有效講授”,他認為教師在課堂清晰有效地講授能起到點撥、引領、啟發、強化的作用,而不是“滿堂灌”。對於“有效提問”,他認為教師應使問題具有壹定的開放性和保持壹定的難度。開放性問題是壹種豐富的資源,能使教學更為新鮮有趣,同時,他還將“有效提問”分為記憶型、理解型和應用型三種類型,對於教師提問給予了更具體的技術指導。對於目前課堂教學中的“滿堂問”現象,高淩飈先生給予尖銳地批評,認為這些都是沒有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的主人,沒有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在“有效備課”中,他提出了“有效備課”的三個要素,即學習者、學科內容及其結構、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法等,要求教師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師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這些觀念的提出,對教師選擇和利用教材以及課程內容的要求更高,教師必須對課程內容做出“校本化”的再處理。

 類似以上這些新的教學理念,《有效教學論》壹書都給出了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全面的解釋,對當代課堂教學的創新與改革具有非常切實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