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拼音:jǐn),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據已有古文字資料,“瑾”字最古形體為收錄於《說文解字》的篆文。該字本義是指壹種美玉;後用以比喻為美德。
“瑾”,形聲字,從玉,堇聲。玉”表示玉石:“堇”通“僅”,即“僅”,意為少的、絕無僅有的。“王”“堇”為“瑾”,表示少有的、獨壹無二的玉石,強調玉之珍奇。“瑾”的本義是美玉,亦用以喻美德。《說文·玉部》:“瑾,瑾瑜,美玉也。”《類篇》:“赤玉也。”
《山海經》:“鐘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栗精密,潤澤而有光。”《左傳·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瑾瑕”比喻美醜、優劣。“瑾瑜”為二美玉名,泛指美玉。
晉代陶潛《讀〈山海經〉》之四:“白玉凝素液,瑾瑜發奇光。”唐代歐陽詹《瑾瑜匿瑕賦》:“玉之美者,其曰瑾瑜。”“瑾瑜”用以比喻美德賢才。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今世所睹,懷瑾瑜而握蘭桂者,悉恥為之。”“握瑜懷瑾”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楚辭·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王逸註:“言己懷持美玉之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懷瑾握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