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朝花夕拾讀後感300

朝花夕拾讀後感300

範文壹: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壹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餵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裏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裏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裏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壹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壹聲,從後竅噴出壹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註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壹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壹切感受都是那麽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麽會那麽喜愛《朝花夕拾》中的壹篇,尤其是作者以壹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壹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壹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裏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采得壹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沈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壹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壹起去吃豆腐花,壹起去田野裏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裏,壹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沈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沈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麽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壹下《朝花夕拾》,體會壹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壹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朝花夕拾讀後感

範文二: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壹的散文集。文集生動地記錄了作者從童年到青年這段時期的讀書和生活經歷。《狗?貓?鼠》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壹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父親的病》在敘述父親生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對庸醫誤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憤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並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範愛農》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範愛農。

記得在看《藤野先生》壹文時,我是弄不明白魯迅先生為什麽似乎壹直對日本人很友好。有本書上說,魯迅先生最後生病也請日本醫生給看病。我當時就犯糊塗,他就不怕日本醫生謀害他嗎?

當然很快這些問題被媽媽破解了。她說日本人也有許多像藤野先生那樣對中國人民很友好的。況且魯迅先生是1936年去世的,那時候日本還沒有正式侵略中國呢。但我還是覺得不滿意。畢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是由來已久的呀。魯迅先生能連甲午海戰這麽大的戰事都不了解麽?就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國的圖謀可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那麽,魯迅先生為什麽在文章中壹直沒有反日的言論呢?反而向來對日本人流露出友好信賴的態度呢?這實在令人費解。

可我讀的魯迅的文章很有限呀,《社戲》與日本不沾邊,《孔乙已》更與日本無關聯。其它的,我就不得而知了。只有在以後的時間裏,多讀魯迅的文章了,了解魯迅文章中沒有明顯的反日言論的原因所在。

1. 回到家,從書架裏拿出從未看過壹眼的的《朝花夕拾》,對著那個書名發呆。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艷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壹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壹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壹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壹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壹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壹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壹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註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壹切感受都是那麽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就引起了我心中的***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壹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小時候,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住在壹起,那時我時常和樓道裏的壹些小夥伴們壹起玩耍,壹起嬉戲,每次都玩的很開心,以至於每次都忘了時間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壹聲才會依依不舍的結束遊戲回家。每逢佳節,吃完團圓飯,我們又會聚集在那壹片屬於我們自己的空地上,點燃我們早就準備好的小煙花,在火光中,盡情的奔跑著,歡笑著,舞蹈著,體驗著前所未有的快樂。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門和其他夥伴們嬉戲了,而是不停的為學業操勞。每封佳節,也不在出去和夥伴們壹起放煙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視著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綻放的五彩繽紛的“鮮花”,獨自享受著……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壹下《朝花夕拾》,體會壹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壹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