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個小孩叫方仲永,出生在壹個農民家庭。他家裏祖祖輩輩都是種田人,沒有壹個文化人。他長到五歲了,還從未見過紙墨筆硯。可是有壹天,方仲永突然哭著向家裏人要紙墨筆硯,說想寫詩。他父親感到十分驚訝,馬上從鄰居那裏借來筆墨紙硯,方仲永拿起筆便寫了四句詩,而且還給詩寫了個題目。
同鄉的幾個讀書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來看,壹致認為他寫得很好。於是這件事很快傳開了,因此,人們都叫他“神童”。由於方仲永的詩文采和立意都很好,並且只要指定題目,他就能立即作詩。
因此,很多人想見識見識,紛紛邀請他和他的父親去家中做客,擺酒設宴盛情款待,指定題目,讓方仲永當場作詩。方仲永的父親覺得這樣很風光,因此十分願意接受邀請,經常帶著方仲永去四處拜訪權貴,參加各種宴會,炫耀兒子的才華,卻從不讓方仲永拜師,花更多的時間看書學習。
就這樣,日子壹天天地過去了,方仲永壹天天地長大,但他的才藝卻仍停留在五歲時的水平,沒有絲毫的進展。當二十歲的時候,他和同齡的孩子沒有什麽區別了,那個“神童”不見了。
擴展資料:
故事出自《傷仲永》,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壹篇散文。這篇文章講述了壹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後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壹個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註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這篇文章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創作背景:
天聖三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裏。明道二年,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因為“神童作家”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麽聰明。
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慶歷三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壹文。
百度百科——方仲永
百度百科——傷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