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是個人成長道路上我的榜樣,他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不忘追求各種個人興趣和技能的拓展提升。比如,有很多人在堅持學習英語,有很多同好在堅持寫作,還有很多人訂閱得到古典、萬維鋼等知識大咖的專欄,更有很多人在堅持早起、跑步等好習慣……
移動網絡時代真好,有這麽多途徑學習,給我們成長提供了更多方便高效的方法和隨時感染的榜樣力量。可是,同樣會有這樣的問題: 學習途徑這麽多,信息這麽多,我們該選擇哪個?別人訂閱得到,我們也訂閱?別人報思維導圖課,我們也報壹個?別人寫作,我們也趕緊跟著寫?
如果我們只會跟著別人的腳步走,就跟八卦“王寶強馬蓉”似的,妳八卦半天,別人家的事跟妳有半毛錢關系嗎?
關註圈,顧名思義,就是壹個人關註的東西,比如小王最關註的是股票,除此之外他還關註NBA、美女明星、軍事武器等等,那麽這些都可以被歸入他的“關註圈”。除了小王沒興趣或不願理會的事物,剩余都在他關註圈範圍內。
由此看出,其實 每個人的關註圈根據個人興趣都是有所不同的,並且關註圈內的事物,有些我們可以控制,有更多的卻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疇。
那麽什麽是影響圈呢? 影響圈,就是我們能夠掌控的那部分,力所能及的那些事兒。
史蒂芬說:“看壹個人時間和精力集中於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 ”,那麽妳可以先自己分析判斷壹下,致力於“關註圈”的人更積極呢,還是專註“影響圈”的人更積極呢?
小王買股票是想賺錢,如果他每天只是盯著大盤看,就算看24個小時,這個大盤是他能左右的嗎?當然不是,而且他可能隨著行情的忽高忽低而心情起伏,最後整個心律不齊什麽的。
如果他換個角度,多學點理財知識、多讀壹些財報甚至心理學,至少可以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更高的概率賺到錢,對不?
所以,史蒂芬金得出如下結論:
與之相反,“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註於‘關註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疇的事情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並不斷為自己的消極行為尋找借口。錯誤的焦點產生了消極的能量,再加上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響圈日益縮小。”
我們現在所處的信息時代,由於移動網絡的發達,隨著大量新媒體、社交媒體的出現,正如尼爾·波茲曼所預言的在走進壹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直播網紅泛濫、各種惡搞小視頻滿屏幕滾動,某寶寶被出軌事件在網絡端閃亮了大半年,這些東西大部分跟壹個普通人的影響圈有關系嗎?恐怕沒有半毛錢關系。
充其量也就算個茶余飯後的社交談資吧,很多人卻把大量的時間和關註力甚至金錢刷在這些東西上,起哄熱鬧半天之後,繁華散去後,忽然覺得自己很空虛。因為在現實生活裏,這些人和事跟妳沒啥交集,妳也不能僅憑聊聊八卦就被人喜愛、收獲友誼,總之這些無益於妳的個人成長。
智能手機接收信息、娛樂功能之強大,已經勢不可擋,除了不會玩手機的老爺爺老奶奶,全民幾乎都淪為低頭族的時代就是當下的現實。但是同樣是手機,妳可以用來學習,也可以用來刷壹些“震驚!……”此類標題的獵奇新聞、八卦消息。
大師的原話是這樣說的:“積極主動的人更看重自己的影響力,但他們的關註圈往往不小於影響圈,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影響力。”
死讀書的往往讀成了書呆子,我們在“讀萬卷書”的同時,還需要“行萬裏路”。這裏要說壹下我自己的事例。我小時候就是“壹心只讀聖賢書”那種,導致錯過了很多機會,別的不說,至少錯過了壹些本來可以更深厚的友誼,還有幾場或許可以很美的“早戀”吧。
我的這個經歷,稱不上錯誤,至少是個遺憾吧。但是在壹生中,壹個人難免不發生壹些錯誤的選擇。
親愛的讀者中的某某,妳還在為分手傷懷遺憾嗎?妳還在為跟某個人的爭吵而氣憤不已嗎?請來看看史蒂芬大師的這段話:
“ 實際上傷我們最深的,既不是別人的所作所為,也不是自己所犯的錯,而是我們對錯誤的回應。”
所以傷害我們最深的往往是我們自己的態度。 “我們對任何錯誤的回應都會影響到下壹刻發生的事件”。那我們應該怎麽辦,可以更高效地甩開這些壞情緒呢? 史蒂芬建議我們“立刻承認並加以改正,避免殃及未來,這樣我們也會重獲力量”。
可直接控制的問題,往往與自身行為相關,可以通過培養正確習慣來解決;可間接控制的,與他人行為相關,我們可以通過改進施加影響的方式來解決;無法控制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微笑接受這個現實。
OK,寫到這裏,我要給妳的成長杠桿理論,就是這“兩個圈”, 這可能是最簡單卻最有效的成長秘技,掌握了它妳就可能撬動自己的小宇宙。當然如果妳理解不了它的價值,也不能善加利用,那麽再好也不過壹坨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