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哭狼嚎和鬼哭狼嚎沒有區別。
鬼哭狼嚎,漢語成語,拼音是guǐ kū láng háo,意思是形容大聲哭叫,聲音淒厲。出自: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霧慘雲昏,白日為幽。”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示例:況且寶玉才好了些,連我們也不敢說話,妳反打的人~的!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八回。她婆婆正在燒水,聽到咚的壹聲,緊接著聽見洋桃紅鬼哭狼嚎般地喊叫,以為出了事啦,撲進門來壹看,見洋桃紅那個瘋瘋癲癲的樣子,壹定是中邪了。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鬼谷子的弟子龐涓學成被魏王封為武陰君、兵馬大元帥,他借機使自己的師弟孫臏中計受誅。被砍了雙腿的孫臏被齊國拜為軍師,他以添兵減竈之計,在馬陵道上把龐涓殺得鬼哭狼嚎,龐涓只好拔劍自殺身亡。
鬼哭狼嚎顧名思義,是指壞蛋嚇人的時候發出的慘叫聲。但現在它卻變成了表示某種動物的慘叫聲。後來,人們便把葉永烈說的話,再加上狗的叫聲,聯想成了“鬼哭狼嚎”這句成語,用來諷刺那些不守規矩的惡人,也就是“鬼哭狼嚎”這句成語的由來。
學習成語的意義: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語言文化的核心。學習成語,不僅有助於我們學習掌握中華傳統文化,而且有助於我們使用語言更加準確、靈活、形象化和豐富,可以把有限的詞語有效地表達出豐富的意義。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掌握好語言,才能準確、靈活地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從而更好地與別人溝通交流。而成語的準確、靈活、形象地表達,可以使表達的思想更有深度和凝練,更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使我們的語言表達更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