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潮簡介
錢塘潮(Qiantang Tide)——最壯觀的海潮 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湧潮有三處:山東青州湧潮、廣陵濤和錢塘潮。 清費餳璜(1664-年)《廣陵濤辯》雲:“春秋時,潮盛於山東,漢及六 朝盛於廣陵。唐、宋以後,潮盛於浙江,蓋地氣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錢塘潮比廣陵濤出現的時間晚壹些,至遲在東漢就已形成。王充《論衡·書虛篇》提到“浙江、山陰江、上虞江皆有濤”。又說當時錢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但是,王充只說“廣陵曲江有濤,文人賦之”,沒有說賦錢塘江潮。可見,東漢時,錢塘潮遠沒有廣陵濤出名。估計,當時還未形成錢塘觀潮風俗。錢江潮成因
天時:農歷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壹直線上,所以這天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月球、太陽或其他天體對地球上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和對地心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繞地-月(日)質心運動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與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 地利: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象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 說明圖
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裏,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裏,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湧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沈沙有關,這些沈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壹浪疊壹浪湧。 風勢: 沿海壹帶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壹致,助長了潮勢。
編輯本段錢塘潮特色
最著名的錢江潮形成在蕭山南陽
錢塘江南岸蕭山南陽的赭山美女壩和海寧市的鹽官鎮為觀看錢江潮最佳景區。在美女壩觀賞的主要是“回頭潮”。“美女二回頭”回頭潮是指急速前進的潮水,遇到丁壩等人工阻礙物後形成的潮水。 位於錢江南岸蕭山南陽的赭山灣是錢塘江口壹個向南凹進的大河灣。這裏,有壹道長約500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