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哲學的體現? 生活中的哲學的體現在哪些方面或事情?
壹、馴狼牧羊 美國動物學家曾經做過這樣壹個實驗:他們把氯化鈉藥片塞進羊肉裏餵狼,狼吃了羊肉後短時間內消化不良,嘔吐不止,十分痛苦.嘗到了苦頭的狼從此對肉羊倒了胃口,改食其它肉類.由於母狼吃什麽食物,它的乳汁就具有什麽食物的味道,而狼壹旦改變了食性,還會影響到幼狼.在狼改變了食性後,動物學家對其進行馴化,用於看守羊群.狼體力好,善於奔跑,忠於職守,能毫不猶豫地攆回失散的羊.羊見了狼,猶如老鼠見了貓,會乖乖的聽從狼的擺布.在野外,狼的主要食物是田鼠等有害動物,馴狼牧羊也就間接的保護了森林、草原,有利於生態平衡. 分析:這壹事例說明—— 1、人在規律面前不是消極被動、無能為力的,而是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認識和利用規律.動物學家認識了狼的食性規律,便著手改變狼的食性,進而對其進行訓練,使狼從吃羊到牧羊.這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謀福利的表現. 2、聯系是客觀的,但人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動物學家通過改變狼的食性,使狼由吃羊改為吃田鼠等有害動物,就體現了這壹點. 3、科學實驗作為實踐的基本形式之壹,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科學實驗能夠提高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使人類更合理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 二、三個火堆 嚴寒的冬天裏,壹群人點燃了壹堆火.大火熊熊燃燒,烤得人渾身暖烘烘的,有個人想:天這麽冷,我絕不能離開火,不然我就會被凍死,其他人也都這麽想,於是這堆無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滅了,這群人全被凍死了. 又有壹群人點燃了壹堆火,其中有壹個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檢柴,這火遲早也會熄滅,其他人也都這麽想.於是,大家都去撿柴,沒有人烤火,都被陸續凍死在了撿柴的路上,火最終因缺柴而滅. 又有壹群人點燃了第三堆火,這群人沒有全部圍著火堆取暖,也沒有全部去撿柴,而是制定了輪流取暖、輪流撿柴的制度;壹半人取暖,壹半人揀柴,於是人人都去撿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溫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夠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燒,大火和生命都延續到了第二年春天. 分析: 1、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與部分的聯系是客觀事物普遍聯系的壹種形式.兩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當各部分已有序、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就會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就如同第三個火堆,第三個群體發揮了優化組合的優勢,他們在處理取暖與撿柴的矛盾時,采取了輪流制度,壹半兒取暖,壹半兒撿柴,既照顧了整體利益,又兼顧了個體利益,既考慮了長遠利益,又照顧了眼前利益,他們辦事情選擇了最佳方案,實現了最優目標(讓火與生命延續到第二年春天),他們的聰明之舉不得不令人嘆服!當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發揮,力量消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體功能小於各部分之和:像第壹、第二火堆和群體,他們要麽只顧取暖,無人揀柴,要麽只只揀柴,不知烤火,不管哪種情況,對延續火與生命都不是最佳方案,最終都導致了可悲的下場! 2、貢獻與索取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既要對社會有所創造、有所貢獻,又要從社會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滿足.如果片面地強調壹方而否定另壹方就是割裂了兩者的關系,是錯誤的.像第壹個群體,人人只知烤火,不去揀柴,只求索取,不想貢獻,割裂了貢獻與索取的關系;而第二個群體,只知揀柴,:不知烤火,只講貢獻,不談索取,同樣割裂了貢獻與索取的關系,兩個群體的錯誤作法均導致了無法挽回的損失.第三個群體,即講貢獻又講索取,恰當地處理好了貢獻與索取的關系,難怪他們的生命與火能延續到次年春天! 從上面這兩個事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哲學對於我們是多麽的重要,它使我們能更好的認識世界,促進人類的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