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掉的六國依次為韓、趙、魏、楚、燕、齊。
1、韓
秦趙兩軍在肥及番吾作戰中,秦軍先後被殲約15萬人,損失巨大,進攻受阻。但趙軍亦傷亡慘重。於是秦國便按原定的中央突破,由近及遠,逐個殲滅的方針,將主攻方向指向韓國。
前234年,秦攻韓,韓王安派韓非使秦,秦留下韓非,不久殺之。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九月,韓國南陽守騰主動投降並獻出南陽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黃河以北地區)。接收後秦國實際上卻以該地為前進基地,作進攻韓國的準備。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內史騰率領秦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進攻韓國,壹舉攻克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俘獲韓王安,繼而占領韓國全境,滅亡韓國。
2、趙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乘趙地饑荒,長途跋涉派部分軍隊圍邯鄲,親率主力東出井陘。王翦施反間計使趙王令趙蔥、顏聚代李牧為將。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王翦大破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
秦軍南下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賁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最終滅亡。
3、魏
趙被秦滅亡後,秦即想南下滅楚,但中間尚相隔壹個魏國,魏此時雖然已只剩國都大梁附近的壹些城邑,但終屬秦進軍楚地之障礙,於是決定先滅魏,再伐楚。
本來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戰地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沖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4、楚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嬴政又派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乘楚國內訌之機,分兵兩路進攻楚國。
李信率壹軍進攻平輿(今河南平輿西北),蒙武率壹軍攻打寢(今河南固始縣沈丘東南),均擊敗楚軍。李信又攻鄢郢,再破之。於是引兵東,會師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
楚王派將軍項燕率軍抵抗。項燕揮軍尾隨秦軍,追擊三天三夜,乘秦軍輕敵無備,發起突然襲擊,大敗秦軍,占其兩座營壘,殺死7名都尉。李信帶殘兵逃回。
秦王嬴政認識到楚雖已衰弱,但畢竟地廣人眾,仍具有壹定實力,非輕易可滅。他親赴頻陽(今陜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請其統兵出征,並按其要求調軍60萬歸其指揮。
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楚國征調全國兵力,命項燕率領在平輿與秦軍決戰。秦王在郢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督戰。
王翦采取了堅壁自守、避免決戰、養精蓄銳、伺機出擊的作戰方針。楚軍多次挑戰,終不肯出。
王翦與士兵***同生活,並關心其飲食、起居,註意其勞逸結合,同時開展投石和跳遠運動,以提高士兵的體力及戰鬥技能。楚軍求戰不得,日久鬥誌松懈,項燕只好率軍東撤。
王翦抓住戰機,挑選精兵在前,實施追擊,在蘄(今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殺死項燕。秦軍乘勢攻取了楚國的許多城邑。
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領秦軍繼續向楚國縱深進攻,壹舉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芻,楚亡。
王翦繼續進軍江南,占領越國土地。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不久,又分為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
5、燕
秦王嬴政遂派王翦與辛勝率軍大舉攻燕,在易水之西大敗燕、代聯軍。二十壹年(前226年)秦軍又增加兵力,王翦率軍壹舉攻破燕都薊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軍逃遼東(今遼寧遼陽)。
秦將李信帶兵乘勝追擊至衍水(今遼寧渾河),再敗太子丹軍,消滅了燕國衛軍主力。燕王殺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國未允。但鑒於燕趙殘余勢力,已成囊中之物,為集中兵力對付魏楚,故暫停進攻。
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魏之後,秦王趙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6、齊
齊國經過燕軍進占,元氣大為損耗,以至沒有力量參與東方各國與秦國縱橫捭闔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在秦軍並滅趙、韓、燕、魏、楚戰爭時期,齊國壹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
齊王建繼位40余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由於與秦沒有***同邊界,未被攻擊,上下宴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達驚人的麻木程度。
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壹個貪財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後勝,後勝就為秦遠交近攻的策略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已無絲毫鬥誌。
所以盡管秦滅六國時,齊還擁有70余座城邑,但仍不堪壹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賁統帥的軍隊,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則毫無作戰準備,竟無應戰之兵。齊相後勝力勸齊王投降,齊王建也就不戰而降 。
百度百科——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