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1)重視用典 如蕭綱《賦樂府得大垂手》:“垂手忽苕苕,飛燕掌中嬌。羅衣姿風引,輕帶任情搖。詎似長沙地,促舞不回腰。”這裏“掌中嬌”是指掌上舞,事見《六孔六貼》六壹《舞雜舞》,“羅衣”句,化用《王孫子》。“詎似”二句,事見《漢書?景十三王傳》。這首小詩***六句,用典就有三處之多,可見此風彌行。 (2)講究聲律 “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x、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至是轉拘聲韻,彌尚麗靡,復逾於往時。”[15]永明時,沈約利用前人聲律研究的成果,根據當時佛經轉讀和梵文拼音的啟發,從文學角度,正式創造了“四聲八病”之說,形成永明體詩歌,宮體詩吸收其成果,合律者頗多,如蕭綱《折楊柳》中:“夜密飛鳥礙,風輕花落遲。”已成律句。 (3)追求辭藻 “雕藻淫艷,眩傾心魄,亦尤五色之有紅紫,八音之有鄭、衛。”詩如蕭綱《和湘東王名士悅傾城》: “美人稱絕世,麗色譬花叢。雖居李城北,住在宋家東,教歌公主第,學舞漢成宮。多遊淇水上,好在鳳棲中。履高疑上砌,裾開持畏風。衫輕見跳脫,珠概雜青蟲。垂絲繞帷幔,落日度房櫳。妝窗隔柳色,井水照桃紅。非憐浦江佩,差使空閨空。” 足見其文辭華美,音律流轉,圓潤跳脫。 然而,“齊詩纖巧,琢之字句之間,齊詩最絢色澤,愈工不覺性情愈隱。”這裏所追求的美,是壹種靡麗綺弱的美,只流於形式而不註重內在,即使在內容上對美人的描繪也只是對其容貌姿態的感嘆,從未寫到美人的內心,這與建安時吟詠女性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區別,人們看曹植的《美女篇》: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葉落何翩翩。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瑯\。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行走用息駕,休者以忘餐。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繞重關。誰不希令顏,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盛年處居室,中夜起長嘆。” 詩人能深切地刻畫出其內心因未遇良侶的長嘆之情,以托喻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這樣的深度在齊梁詩中詩看不到的。建安時所塑造的美女,多天生麗質,儀態萬方,氣質超人,遺世獨立“顧盼生光彩,長嘯氣若蘭”,並能通過其漂亮的外在寫出其高超的內在人格。她們能“采桑歧路間”而不止是“多遊淇水上”她們能“慕高義,求賢良”而非僅是學歌舞。建安文學推崇的是女性的自然美和內心高貴的氣質,而齊梁詩側重於華麗的服飾,這與來兩個時代的社會風尚與審美觀有很大的關系。 建安時,人們倡導通脫,蔑視禮法,崇尚自然,曹操非常喜歡聲色享受,“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長以夕達旦。”其後曹丕,曹幣嚶寫撕茫故有此類詩文不覺奇怪。但社會的動蕩激發了人們心裏潛在的社會責任感與主體意識,世風蓬勃向上,風骨赫赫,詩文意氣風發,多有骨力。而正攻以後這種追求個體價值的理想逐步轉變為空洞的人格理想觀念,至齊梁,這種追求逐漸被現實擊破,世風比較柔靡,當時的貴族揮霍無度,蓄妓與置女樂很是普遍,這也是宮體詩描繪聲色來源。“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學無術,至於諺雲:‘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
問題二:宮體詩的簡介 宮體詩是指產生於宮廷的以描寫宮廷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風格通常流於浮靡輕艷。也就是說,宮體詩是壹種有特定內容和風格的宮廷文學。宮體詩最早緣起於人們對徐な體的稱呼,以其流行於太子的東宮而得名,這類詩歌的***同藝術特點是:註重辭藻、對偶、聲律。代表人物為簡文帝蕭綱等宮體詩就是宮廷的,或以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它是個有歷史性的名詞,所以嚴格地講,宮體詩又當指以梁簡文帝為太子時的東宮,及陳後主、隋煬帝、唐太宗等幾個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所謂南朝宮體詩,是指南朝梁後期和陳後主時期所流行的壹種詩歌流派。主要的作家是蕭梁皇族及其文學侍從,大多描寫女性之美,形式工巧,聲律嚴整,形成了梁陳時期詩歌的壹道奇特風景線。同時這種詩體也因流行於當時蕭綱太子宮的學士們中間,而被稱之為宮體詩。另外解釋:是指壹種以寫宮廷生活閨閣情懷為主要內容的重聲律,詞采麗靡輕艷的文風。它發端於齊梁之際,到蕭綱及其周圍文人時達到全盛。“宮體”之名,始見於《梁書?簡文帝紀》對蕭綱的評語:“然傷於輕艷,當時號曰宮體”。但這種風格的詩歌,自梁武帝及吳均、何遜、劉孝綽已開其端。宮體詩的主要作者就是蕭綱、蕭繹以及聚集於他們周圍的壹些文人如徐幹、庾肩吾、徐陵等,陳後主陳叔寶及其侍從文人也可歸入此類。歷來對宮體詩的批評,多以為其中有不少以寫婦女生活及體態為內容,其實宮體詩內容並非限於婦女生活,也有壹些抒情詠物之作,即使寫婦女生活的作品,格調低下的也只占少數。總的來說,宮體詩的情調流於輕艷,詩風比較柔靡緩弱。至於被稱為宮體詩人的蕭綱、蕭繹等人,也寫過不少清麗可讀之作,至於庾肩吾、徐陵等,更有壹些比較優秀的詩篇。
問題三:何謂宮體詩,其主要藝術特征是什麽 宮體詩--指以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為太子時的東宮,以及陳後主、隋煬帝、唐太宗等幾個宮廷為中心的詩歌。“宮體”既指壹種描寫宮廷生活的詩體,又指在宮廷所形成的壹種詩風,始於簡文帝蕭綱。
宮體詩是指產生於宮廷的以描寫宮廷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風格通常流於浮靡輕艷。也就是說,宮體詩是壹種有特定內容和風格的宮廷文學。宮體詩最早緣起於人們對徐な體的稱呼,以其流行於太子的東宮而得名,這類詩歌的***同藝術特點是:註重辭藻、對偶、聲律。
問題四:宮體詩的影響 宮體詩自梁武帝及吳均、何遜、劉孝綽的詩作就已開始萌芽。宮體詩的主要作者是蕭綱、蕭繹以及聚集於他們周圍的壹些文人,如徐ぁ⑩仔擰⑿熗甑齲陳後主陳叔寶及其侍從文人也是這種詩歌流派的代表人物。宮體詩,顧名思義是出自宮廷的詩,宮廷文藝壹般指雅正之音,但“宮體詩”則大多來源於“民間”的南朝樂府,所謂“吐言止於輕薄,賦詠不出《桑中》”。那麽,蕭梁皇族為什麽對民間文藝大感興趣呢?原來南朝開國君臣大多是以軍功起家的將領,文化不高,品味庸俗,時世的動蕩與身份的大起大落,使得他們對人生無常的感受甚於常人,因而及時行樂的想法異常強烈,對奢靡與女色的貪求往往以直接的形式表現出來。宮體詩的產生,又與南朝民間文化相關。南朝商業至齊梁時十分繁盛,都市裏大量出現的秦樓楚館和商販娼妓,構成了南朝文化特有的商業氣氛。本來就素質不高的南朝各國的朝廷,對此壹拍即合,大加推崇。但是,歷代對於南朝宮體詩的評價總是貶多褒少,致使這壹詩歌流派聲名狼藉。唐朝宰相魏征在《隋書?文學傳敘》中說,宮體詩“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采。詞尚輕險,多哀思,格外延陵之聽,蓋亦亡國之音乎!”把南朝宮體詩當做亡國之音,可見其對於南朝宮體詩的深惡痛絕。唐朝大詩人李白也不屑壹顧地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壹句話就把南朝宮體詩打入了十八層地獄。尤其是壹些現代的文學價對於南朝宮體詩更是嗤之以鼻,不是指責其是“色情文學”,就是斥之為“詩歌中的糟粕”,而《中國文學史》甚至把南朝宮體詩視之為不堪入目的“淫聲媚態”作品。但是,也有許多學者認為,南朝宮體詩是當時文人士大夫壹種審美追求。歷史上肯定南朝宮體詩的文人學士還是大有人在的,如《梁書?庾肩吾傳》說,“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I、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至是轉拘聲韻,彌尚麗靡,夏逾於往時。”初唐文壇四傑之壹陳子昂在《與東方左史虬修行篇序》中也說齊梁詩“彩麗竟繁”。這兩篇文章雖然都有批評齊梁宮體詩的意味,但實際上卻是說明宮體詩的作者在詩歌格律之路上做出的努力和貢獻,宮體詩重形式美,重形式美的追求,給唐代詩歌創作提供了很可寶貴的藝術經驗。總的來看,南朝宮體詩對於女性外在美的欣賞與表現,暗示了他們在審美意識上的新變,這種新變對於後世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而在壹篇題為《論南朝宮體詩中的女性描寫》的知名文章中則把南朝宮體詩的審美追求和對於後世影響說得更加明白透徹:其壹,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詩歌要表現嚴肅的話題,這是歷代文人的***識,也是宮體詩之所以屢遭詬病的原因之壹。而宮體詩又為後人開辟了壹條新路,詩可以用來表現壹些生活化的東西,甚至是女性的人體美壹類純形式美的題材。杜甫寫他的妻子,“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又有幾人說他“放蕩”呢?宋婉約詞中大量閨情詞,宋人詩趨向世俗化生活化,也不能說沒有宮體詩的影響。其二,增加了詩的表現內容。詩可以用來刻畫人物。宮體詩的出現使人們意識到,詩歌除了言誌抒情外,還可以刻畫人物,描寫人物形象。李益的《別梁B》就是詩歌塑造人物的藝術功能的又壹次發展。其三,審美意識的變化導致對女性外在美的重視。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大量婦女成為刻畫對象,它們不但沒有遭到人們的批評,反而為人津津樂道。人們只看到了“流”,而沒有意識到它的源,不但沒有意識到,反而把它批的體無完膚,欲毀之而後快。馬積高在《論宮體與佛教》中說得好,“宮體決不等於艷體,艷體也非宮體所獨有。宮體詩還是以比較莊重的態度把婦女的體態、神情當作壹種美來描寫的。同後來的某些詞曲相比,它的描寫莊重得多,其涉於色情之處更要少得多。”總之,在中國審美意識的發展和詩歌藝術的進步方面,南朝宮體詩對女性外在美的......>>
問題五:宮體詩的起源 宮體詩產生於六朝梁代大通年間,其名起於簡文帝蕭綱:“(簡文帝)弘納文學之士,賞接無倦…雅好賦詩,其自序雲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帝文傷於輕靡,時號‘宮體’”。但是宮體詩的形成並不是從蕭綱才開始,劉師培在《中國中古文學史》中指出,“宮體之名,雖始於梁,然側艷之詞,起源自晉,晉宋樂府,如《桃葉歌》、《碧玉歌》、均以淫艷哀音被於江左,迄於蕭齊,流風益盛,其以此體施於五言詩者,亦始晉、宋之間,後有鮑照,前有惠休,特至於梁代,其體尤昌。”兩晉文學以玄言詩和擬樂府為主,齊梁時,玄言詩為山水詩所代,擬樂府為文人新樂府所代,對人生歌功頌德的贊美轉變為對山水形色與世俗生活的追求,都不可避免的促成了宮體詩的出現。其具體表現在於對民歌的擬作和對形式美的追求上。宮體詩的形成發展自有其因,單就文學方面而言,它是六朝文學由雅趨俗趨勢下的新產物,由玄言而山水再到詠物詩,“力漸柔而采漸縟”文學漸入性情聲色,形式愈加流暢優美。再加上六朝樂舞發達,民歌盛傳至上層社會,引起士人紛紛仿習,宮體漸成。但這些詩作僅著力於對女子形容服飾的描繪,多冰涼冷漠,這與其作者深受佛教影響有關。宮體詩在齊梁時發展成為壹種新的詩歌體裁,其內容多為吟詠女性,風格綺蔓,而感情蒼白,壹直以來被視為統治階級生活浮靡的表現而加以批判。但這種風格的詩歌,自梁武帝及吳均、何遜、劉孝綽已開其端。宮體詩的主要作者就是蕭綱、蕭繹以及聚集於他們周圍的壹些文人如徐ぁ⑩準縹帷⑿熗甑齲陳後主陳叔寶及其侍從文人也可歸入此類。蕭綱等人以佛法化俗,作宮體詩以仿習佛經,借對聲色的描繪批判來教世人看破紅塵,而佛經翻譯的進步也從形式聲律上影響了宮體詩,使之愈加華麗,流傳至後竟成靡靡之音,卻也是其首倡者始料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