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顏回、子路在孔子身邊侍立.孔子說:"何不各自說說妳們自己的誌向 "子路說:"希望有車馬乘坐,穿又輕又暖的皮袍,而且拿出來與朋友***同使用,就是用壞了穿破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願意聽聽老師您的誌向."孔子說:“使年老的人過得安逸,讓所有朋友信任,使年輕的人懷念.”
2
、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原文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範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誌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範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3.陳蕃願掃除天下
原文蕃年十五,嘗閑處壹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壹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選自《後漢書》作者範曄
譯文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壹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妳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壹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4.班超投筆從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誌,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班超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誌哉!”
譯文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壹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壹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5.宗愨乘風破浪
原文宗愨(què),字元幹,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⑹.愨年少時,炳問其誌,愨曰:“願乘長風破萬裏浪.”炳曰:“汝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拒⑺賊,賊十余人皆披散⑵,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⑻以文義為業,炳素[10]高潔,諸子群從⑶皆好學,而愨獨任氣⑷好武,故不為鄉曲⑸所稱.
譯文宗愨的字是元幹,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誌向是什麽?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裏的巨浪.”宗炳說:“就算妳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壹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有強盜來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跟著他喜好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故而默默無聞.
6.祖逖聞雞起舞
原文初,範陽祖逖(tì),少有大誌,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被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
睿素無北伐之誌,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後進.
譯文當初,範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誌向,曾與劉琨壹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壹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壹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
司馬睿壹直沒有北伐的誌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壹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壹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7.畫家趙廣不屈
原文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擄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實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選自陸遊《老學庵筆記》)
譯文趙廣是合肥人,本來是李伯時家裏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是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壹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裏.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擄走了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後,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8.蘇武牧羊
原文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於.單於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譯文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於.單於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裏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壹起吞下充饑,幾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
9.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原文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勝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譯文陳勝年輕時,曾經被雇傭給人耕田種地,有壹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夥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夥伴們笑著應聲問道:“妳是被雇傭來耕田的,哪裏來的富貴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誌向呢?”
10.項羽不肯竟學
原文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壹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譯文項籍小的時候曾學習寫字識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又學習劍術,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卻說:"寫字,只要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敵壹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敵萬人的本事."於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壹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