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見,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壞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惡人。
出自——清代朱用純《朱子治家格言》。
原文: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譯文:無論做什麽事,當留有余地;得意以後,就要知足,不應該再進壹步。他人有了喜慶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禍患,不可有幸災樂禍之心。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見,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壞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惡人。
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將來報應,會在自己的妻子兒女身上;懷怨在心而暗中傷害人的,將會替自己的子孫留下禍根。
擴展資料:
作者背景
朱用純(1627 ~ 1698 年),字致壹,號柏廬,明末清初江蘇昆山縣人。
朱用純的父親朱集璜是明末學者,清順治二年( 1645 )守昆城抵禦清軍,城破,投河自盡。朱用純非常傷心,痛不欲生。那時候朱用純的弟弟用白、用錦年紀都還小。朱用純不僅要侍奉老母,還要撫育弟妹,播遷流離,備極艱辛。待局勢稍定,才返故裏。
因為敬仰二十四孝中為懷念父親王修而終生不面向西坐,還曾在父親墓前攀柏悲號的王裒,就自己改號為柏廬。朱用純始終未入仕,壹生教授鄉裏,向學者授以小學、《近思錄》等。
曾用精楷手寫數十本教材用於教學。潛心研究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並進,躬行實踐。康熙間堅辭博學鴻詞之薦,與徐枋、楊無咎號稱“吳中三高士”。康熙三十七年染疾,臨別前囑弟子:“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意思是有命才能做學問,不忠不孝何談事業。
百度百科—朱用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