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原文: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二、註釋:
廬山煙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錢塘江潮汐。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遺憾。
三、譯文:
廬山美麗神秘的煙雨和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壹番。無緣去觀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我)終於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煙雨、澎湃潮水,卻沒有什麽特別的感受,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四、出處:《觀潮》——北宋·蘇軾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是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壹道偈子。蘇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壹個躊躇滿誌、壹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壹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寫下了此詩。
對於此詩僅從字面解釋是很簡單的,但簡單中又蘊舍看不簡單,不簡單之處就在於本詩的第壹句與最後壹句是重復之句。而最後壹句“廬山煙雨浙江潮”重復出現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讀的熱點。
壹種觀點是“不過如此”。廬山煙雨浙江潮,感嘆:“不過如此!”另外壹種觀點是“正是如此”。認為:首句為想像、聽說中之景。末句為目睹後之景。
百度百科——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