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了作者思念祖國大陸,非常渴望回到祖國大陸母親懷抱,卻始終不能如願的憂傷、失望的思想感情。
《鄉愁》是現代詩人余光中於1972年創作的壹首現代詩歌。原文: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壹九七二年壹月二十壹日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該詩寫於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於1949年離開大陸去臺灣。當時由於政治原因,臺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
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壹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壹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詩人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但臺灣和大陸人為地長期隔絕,使流落到臺灣的千千萬萬炎黃子孫有了無盡的思鄉情懷。
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歷史滄桑感。即特有的“中國情結”。“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壹條紅線貫串全詩。
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流露出詩人深沈的歷史感。
“後來呵/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壹下子,讀者面前仿佛出現了壹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地跪在母親的新墳前。
面朝家鄉、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壹種深沈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壹句話:思蜀而不樂。
余光中先生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壹位中國人的心中,將所有海外遊子,港澳臺同胞們鄉愁的心聲用壹灣淺淺的海峽展現給了祖國同胞。
將這種鄉愁的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紮根在人們心靈的殿堂裏。此時,詩歌的思想情感已經升華到了整個民族及全世界華人的心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葉落歸根情結。
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壹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