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
春秋時戰亂不斷,齊國經常欺侮弱小的魯國和衛國,後來魯衛兩國就同晉國結盟。三國聯手與齊國交戰,齊軍大敗而退。晉軍主將郤克統率三國聯軍緊追不舍。齊在無奈之下,只得派大臣賓媚人專向聯軍求和。
賓媚人來到晉營向郤克表示,願意獻上珍寶,同時歸還魯、衛兩國的土地,以此作為與三國講和的條件。
但是郤克卻提出兩個條件:壹是把頃公的母親蕭同叔子送到晉國去當人質,二是齊國境內的農田壟畝和道路溝渠全部改為東西向。
郤克提出這兩個條件是有原因的。三年前他出使齊國時,蕭同叔子曾經譏笑他壹只腳有點跛,他要乘機報仇。至於將農田等改為東西向,那是為了今後可以方便地進攻齊國。
賓媚人不卑不亢地說:“蕭同叔子是我們國君的母親,也是妳們國君的母親,怎麽能當人質呢?先王劃分疆界和田地,是根據土地的特點來分布所種植的東西,有的東西向,有的南北向。全部改成東西向,違背了先王的意向,違背先王就是不義,不義怎麽能當盟主?晉國如果能平等相待,與我國重續舊好,那是我們國君的榮幸,珍寶可以贈予,土地也可以歸還。如果晉國不答應,那麽我們齊國就要收拾余部,背城壹戰,借以求得生存,如果僥幸能取得勝利,仍然不敢違背貴國命令;如果不能取得勝利,其結果也不過是任君擺布。”
郤克與魯、衛兩國的主將商量對策,他們都認為,晉國與齊國實力相當,再打下去晉國也未必能再勝,不如適可而止,與齊國講和。郤克覺得他們說的道理對,就把賓媚人請來,同意按齊國的條件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