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余華活著讀後感7篇
當閱讀完壹本活著名著後,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關余華活著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余華活著讀後感(精選篇1)
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不懂為什麽書名會叫做《活著》,慢慢的深入看下去才知道,因為福貴的壹家老小,隨著時間隨著各種原因相繼的離開了人世,到最後只剩下福貴和壹只被他命名為福貴的老牛,他倆也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福貴他做過地主,打過仗,逛過戲院,賭過博,經歷著家人們壹個又壹個的離去。從富貴壹時到落魄無比,從放蕩的青年直至寂寞的晚年,或許平常人看來是悲慘的,但作者偏偏采用第壹人稱,這樣或許旁觀者的傷感大概是不必要的,人生的喜怒哀樂大概只有福貴自己知道吧!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忐忑的,更是覺得很蒼涼。忐忑,是因為看著福貴壹家人的離世,壹個接著壹個,永遠都不知道妳看到哪裏,他的家人又會離開;蒼涼是因為,看著在這世界就只剩下福貴壹人,年邁的他盡顯孤獨。
這大概也是最能打動我的地方,是啊,有時候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是會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的。而活著中的福貴,更讓我們看到活的人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
或許有的人會像福貴壹樣小心翼翼的活著,小心翼翼的待人待事,又或許我也是這樣的,小心翼翼,可是盡管有再多的小心翼翼,也藏不住內心沖勁兒,面對自己害怕的事情,沒做過的事情,告訴自己,別怕,試試看,大不了重新來過,沒什麽的。
卻不曾想到,若真有壹天,妳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著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保夕的日子,妳還會感到生活不易甚至徒生感嘆嗎?那曾經的`不如意,恐怕就變成了壹個個的美好回憶了。
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就應該選擇努力,沒有壹個人的壹生是壹帆風順的,只要堅信,活著才有壹切,才有希望。
有關余華活著讀後感(精選篇2)《活著》給人的感受是,哇,這個人好幸福,誰知下壹頁劇情陡然轉變。讀這本書是壹種把喜劇讀成悲劇,把悲劇讀成喜劇的感受,它不遺余力的展示命運如何摧毀生活,到最後好像活著是壹件無比心酸的事情卻又顯珍貴。
富貴這樣壹個小人物,實際上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的底層人物,他的悲劇實際上也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劇。他們被時代的洪流激地無法喘息,那個時代有很多像他們那樣的悲劇人物,他們雖愚昧無知,但卻勇敢勤勞。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難。”
雖然不知前路如何,壹直走下去卻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有時作出選擇就意味著勝利。縱然要擔當眾多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就像是福貴,盡管風雨飄搖,但他從未倒下,帶著已被時間沖刷成黑白色的回憶,牽著那條新買的老黃牛,仍能從容的漫步與夕陽下,淡然地講述過往。我想,這應當便是堅持的結局,生命的力量吧。
有關余華活著讀後感(精選篇3)最近看完了壹本書,名叫《活著》。
活著真的是壹次殘忍的閱讀,他讓妳看的壹次又壹次心疼的厲害。
它講述了我們國家過的歷史性災難全部發生到壹家人的身上,作者不遺余力的告訴我們,生命怎樣壹次壹次的摧毀妳對活著的希望。
文中用了很平常的口吻,用文中主人公對第三者的故事講述視角來記述,故事簡單,樸素,卻直抵人心。
作者用沈重的口吻壹次壹次講述每個人離去時候的痛苦。看著這些普通的文字,卻讓我壹次又壹次的有紮心的刺痛感。
文中主人公看著壹個又壹個至親離開自己,十多歲的兒子、剛生產完的女兒、自己的媳婦兒、女婿、最後連相依為命的外孫也離他而去,這樣的打擊下,壹般人早就承受不住了,他還是堅強的活著,也記述了壹位與生命抗爭到底的英雄,那個年代,活著是人們唯壹的意誌。
有關余華活著讀後感(精選篇4)福貴的壹生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是痛苦的。他的壹生便是六十年代老農民的真實寫照,悲慘,孤獨。年輕的他玩世不恭敗光了家,可惜在悲劇已成的時候,才遲遲醒悟。父母相繼去世,女兒壹病便病啞了嗓,兒子因為救同學死亡,妻子也因此壹臥不起。眼見終有好事,女兒鳳霞出嫁了,懷了孩子,卻難產死去。妻子悲傷過度,也相繼而去。本應幸福的壹大家子卻落得只剩三個男人。家有壹老壹小,於是重擔全落到了女婿身上。女婿倒也是個樸實憨厚的主,努力掙錢養活壹家子,卻在壹次意外中被板壓死了。福貴壹生的希望全寄托在孫子身上,然而孫子也死了。
結局便是,壹個老頭與壹頭老黃牛壹起度完余生。
他再努力,結局卻不盡如人意。千鈞壹發,是他生活的寫照,用壹根發絲承受千斤的重量,卻不斷。親人沒有了,家就沒有了。看似壹無所有的他,卻擁有最堅定的——活著的意誌,這便是他最寶貴的東西。
反觀現代,大多數人壹生平平淡淡,平平安安,親人健在,從未經歷過真正的大風大浪,卻因為壹些小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活不可能總是如意。每個人所希望的,與最終所抵達的,都會有壹段距離,這才是生活。生活中的苦難便是生命的真正意義。所以,有輕生的念頭就想想富貴,想想生命的真正意義。
富貴讓我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這便是生活的具體體現。生活本身是痛苦的,卻充滿魅力。因此,請謹記富貴生活的意誌。
有關余華活著讀後感(精選篇5)人的生死,到底能不能由自己主宰著?第二次讀完這本書的最後壹個字的時候,我這樣想。
人的生死好像不是自己能主宰的。故事裏的有慶、鳳霞,壹個為校長獻血而死,壹個因大出血而死。這壹切,似乎來得是那麽猝不及防。不經意間,死神舉起了自己的彎鐮,將人們帶走。然後是親人的悲傷與慟哭,吶喊與抱怨,世事無常,這樣的壹幕幕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但為什麽有時候又有什麽不壹樣呢?春生想活時,解放戰爭穿梭於炮火,命懸於壹線,可他活了下來;他想死時,只是將自己的脖子掛在那個繩套上就結束了自己苦難的壹生。這印證了福貴所說的“壹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麽也活不了”。
而福貴自己呢?輸光家產、解放戰爭、人民公社壹路走過來,他吃的苦受的累不比誰少,更何況還有雙親與妻兒都相繼去世的心之創傷,雖然最後只剩他壹個,可他畢竟是活了下來。為什麽?因為他想活,所以從打仗到回家,從貧困到饑荒,他幾乎是嘗遍了人間的苦難,但他活著。他因為想活著,所以活著。
不,不是想活就能活,但想死卻能死,所以說,應該把這個問題的答案總結成是——人不能完全地主宰自己活多久,在相同條件下,但若無天災人禍,想活下去的人壹定活得更久。
所以說,我們要活著,就必須想要活著。壹個健康的人若是整天為活下去沒什麽價值尋找論據的話,他大概不會比壹個癌癥晚期但勇於與病魔鬥爭的樂觀者活得更久壹些。病心,永遠比病軀更加可怕。
我們要活著啊,活著可以與最親愛的人交談,可以見到最美的朝陽,可以聽見這個世界上最悅耳的聲音啊。
或許,這世上的天災人禍有壹天會降臨到頭上,但人可以被苦難消滅,卻不可以被苦難打敗。活著就有出路,活著就可以期待被黑暗暫時遮住的那些光芒。
要活著,想活著。
有關余華活著讀後感(精選篇6)人活著是為什麽?活著的意義又在哪兒?活著究竟是怎樣的?讀了余華的《活著》後,我百感交集。作者以樸實無華的筆觸,在我的心間降落了壹場場瓢潑大雨,又在我的心尖吹起了壹陣陣春風。它帶給我的感受,是沈痛卻又積極的……
作者以壹個聆聽者的身份,敘述了福貴的壹生。福貴年輕時吃喝嫖賭敗光了家產,父親因為他的不孝而離去,母親在不久後也病死;在自己被抓去做壯丁打仗時,女兒鳳霞不幸失聰,自己回來後,家裏壹貧如洗,曾經的自己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到如今為養家糊口下地幹活;兒子有慶因抽血過多而離去,鳳霞嫁人產後死去,妻子家珍病逝,女婿二喜意外事故身亡,孫子苦根在那樣壹個饑餓的年代活活噎死;暮陽西落,福貴與壹頭老牛相伴到老。福貴的壹生失去了七位至親,都由他親自送葬。那種痛,紮在心裏,刺在肉裏;如刀割,如箭落,但福貴依然靠著堅強的意誌壹路走來,他依然活著……
鳳霞,福貴的女兒,幼年失聰,但乖巧懂事又勤快。可福貴夫婦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把鳳霞賣給了另壹家人。看到這裏我攥緊了拳頭,心中滿是疑惑:為什麽?再苦再累再難,只要壹家人在壹起,總會攻克難關的。
因為貧窮和供有慶上學,就要把自己養了十幾年的女兒賣掉,這未免太欠妥了。父女別離的場面,太讓人感到心酸了!明明那麽的不舍,為何依然要堅持?可我轉念壹想,也對,在那種情況下,必須要顧全大局,這個辦法或許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最能應急的。因為國家有難、人民貧困,就不得不做出壹些違背自己內心的事,人們無可奈何,割至愛、舍至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福貴的兒子有慶,在學校主動獻血。護士為巴結縣長壹家,把有慶的血幾近抽幹,造成有慶意外身亡,福貴好似抓了狂,萬念俱滅。讀到這段時,我的心亂做了壹團麻,我想像雄獅壹樣怒吼:“這是什麽?這是人性的泯滅!”有人為了巴結高官,不惜用壹個生命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壹條鮮活的生命,就壹文不值嗎?這是為何!有慶的死,又是給福貴當頭壹擊……
可在充滿苦難的生命中,我以為還夾雜著壹絲絲的幸福。鳳霞嫁了個好人,待她溫柔體貼,為人實誠,福貴的女婿二喜的出現,也給這個家帶來了希望和幸福。原本醫生說福貴的妻子家珍,活不過壹個月,但因為愛和那股堅定的力量,家珍神奇般的稍有好轉,雖然最終還是沒能拗過病魔。這壹家子雖然很累很苦很難,但就是這樣的,生活他們也能活得出幸福,活在出愛的光芒,活得出平凡與偉大……
人活著是為了什麽?人啊,還是要為自己而活著,但這不代表著我們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傷害他人,因為不管我們有多依賴他人對我們的幫助,他們都將離去。到頭來,還是要靠我們自己。
活著的意義又在哪兒呢?我們活著不需要我們創造和奉獻的有多少。就從最樸實的來說,活著不需要那麽多浮華,平平淡淡,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他人。扛得住困難,挺的了傷痛,不驕不躁,就夠了。
活著究竟是怎樣的?沒有壹個人的人生路是壹帆風順的,也沒有壹個人的人生路全是磨難的。在這條漫漫的人生路上,會有荊棘,會有石塊,也會有指路標和明燈,只有拔出荊棘,踏過石塊,才可能看見希望。人生很苦,就像壹杯茶,品到最後,才有點回甜;人生就像壹塊田地,需要時常耕耘,也需要經得住狂風暴雨,才能收獲希望的麥田。
活著很苦,但也很美好。因為活著,本身就閃著燦爛的光芒……如果妳遇到困難,請和福貴壹樣迎難而上,向著那希望的麥田加油,挺住,前進……
有關余華活著讀後感(精選篇7)微涼的陽光從窗外斜射進我的屋內,秋風吹來壹絲寒意,我讀完最後壹頁,合上書,輕輕地撫摸著書皮上的名字“活著”。書皮是黑色的,我見過的版本書皮都是黑色的,這黑色,讓人感到壓抑和沈重,或許活著,本身就是壓抑和沈重的吧。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思是亂的。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不是大家最關註的人福貴,不是大家最同情的福貴的命運,不是大家最感慨的當時的生活,而是書中那個最悲慘而又最堅強的女人————家珍。
我想,家珍真是個偉大的女性,她所承受的苦難,所表現出來的堅毅,又何嘗不是在演繹著“活著”?或許,是因為同為女性,亦或是因為我所處的這個特殊的年紀,壹遍又壹遍地接觸家珍,我就愈發地欣賞她,敬佩她。
她隱忍、賢惠,用舊時女子的胸懷包容著自己的丈夫。她會做四樣蔬菜,但下面都是豬肉的飯給福貴吃,為的只是告訴福貴壹個道理:女人看上去各不相同,到下面都是壹樣的。讀到這,我不禁莞爾,《活著》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的樸實,是的,這樣的文字才更能打動人。而這樣的家珍更是讓我喜歡,她的可愛,她的聰明,她用最委婉的方式訴說著對於女人來說最嚴肅的事情,她不急,也不惱,什麽事都放在自己的心裏留給自己整理,或許這樣的心理並不好,可是在那時,相較於那些大大咧咧的村婦,這的確是再好不過的性格了。
她對於福貴、對於婚姻的執念令我費解。初讀時的我想不明白家珍為何要壹而再再而三地容忍福貴,容忍他的吃喝嫖賭,甚至在福貴打了她兩巴掌的時候,她都壹聲不吭,甚至福貴問她恨不恨他的時候,她的回答都是沒有,那樣輕輕的兩個字卻帶有十足的分量。怎麽會不恨呢?未經世事的我都無法不恨。那壹句“妳不回去,我就不站起來。”刺痛著我的心,這究竟是個多麽執著的女人?是說她執著呢,還是固執呢?是因為愛嗎?不,只是對於婚姻的執念吧,那樣的年代,福貴又是那樣的人,不會有愛的。可是越往後看,當家珍被父親接走不舍的時候,當家珍背著有慶走了十多裏路回去的時候,當家珍脫下旗袍換上粗布衣服幹農活的時候,當家珍見到福貴歸來大哭的時候,當家珍安詳地死在福貴懷裏的時候,熱淚壹直在我的眼眶裏打轉,我才和福貴終於明白,家珍終究是愛著富貴的吧。
壹個女人,生活在中國最貧窮、最動蕩年代的女人,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守護著自己的愛情,守護著自己的家庭。透過這本書,我仿佛看到了家珍年老時站在田邊瘦小的身影,她的頭發白了,身子也病了,夕陽的殘紅塗抹在她的身上,渲染著她壹生命運的不幸,青年丈夫家庭衰落,中年丈夫失蹤,女兒啞巴,而後喪子,暮年喪女。但即使最後病得那樣重了,她還堅持著,幸福地堅持著,是心中的那份本真支撐著她,本真,亦是本貞。汪國真的壹首詩中寫道:“在壹往情深的日子裏/誰能說得清/什麽是甜/什麽是苦/只知道確定了就義無反顧”家珍就是這樣的吧,義無反顧,在那個年代收獲了幸福。
《活著》描述的不僅是福貴的生活,不僅是福貴家族的生活,更是當時千千萬萬中國人的生活。作為壹個人,首先是活著,而後是怎樣活著,活著怎樣。“只要生命還在/我就不會悲哀”。堅守本真,堅守本貞,義無反顧,幸福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