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3年;中小學教育分為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三個階段***12年.小學和初衷壹***9年屬義務教育階段.普通高中學制3年.小學畢業後可選擇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從初中開始1至3年.高等教育包括大學專科2到3年,大學本科4到6年,碩士研究生2到3年和博士研究生3到4年.
中國臺灣地區的學制包括學前教育2年,國民義務教育9年,高級中等教育3年和高等教育6到10年.自初級中等教育開始分為兩大體系:壹為學術教育體系,目標在於學術研究以培養專門人才,包括高中3年,高等教育大學4至7年,碩士博士教育2到6年.另壹體系為技術職業教育體系,傳授應用學科和技術,目標在於培養使用型專業人才,包括國中後的五年制專科學院,高職3年,兩年制學院,兩年制技術學院,四年制技術學院及研究所.
美國學制與中國相仿,小學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大學4至5年,碩士2年,博士4年.在高中畢業前為義務教育,經費由政府提供,教育內容采用通識教育.美國自大學教育開始分職業教育和學術教育,職業教育有兩年制職業學校和專業學院.同其他國家的學制相比,中美學制的相互兼容性更大.中國的學生到美國繼續學業,其高中和大學的學歷壹般都能得到承認.如果他進入美國的大學讀研究所,那麽他在國內修的學分,大部分可以轉.高中畢業要進入美國大學就讀也很方便,因為高中學科的理科方面多半已經符合美國大學的條件.職業學校的學生也可以順利申請美國的大學,但可能要補修壹些學分,課程,完成學位的時間稍長壹些.
美國大學和中國大學也有不同之處.美國大學生入學以後,可以等到第二年,第3年再決定自己的主修課程.醫科,法律在美國大學沒有設專業部門,必需等完成學士學位,通過相關的考試後才有資格申請.
中國學生留學美國通常在專業課程上不會落後,但是她們必須加強英語能力,獨立研究能力及創造力,並培養積極主動的精神,這樣就能取得較好的成績,獲得成功.
有人說,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美國教育重視創造力的培養;中國教育註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美國教育註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
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美國學校的數學教育則基本上是“點到為止”,教師壹般不要求學生做完教科書上的習題,常常只要求做單數題或雙數題。中國基礎教育是訓練學生熟練掌握技巧,美國教育只是讓人明白是怎麽回事,至於學生今後是否要以數學工程作為事業,則由學生今後自己去選擇,學校的教育沒有必要強迫學生把那些技術練得“爐火純青”。
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國教育是普及與精英相結合的教育,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是當平民還是做“精英”。自己選擇走“精英”道路的,需要艱苦奮鬥;選擇走平民道路的,接受普及教育,平平淡淡、與世無爭地接受社會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識的教育。這就是為什麽很多知識的教學只是點到為止而已。這樣的教育是大眾化的平民化的教育。雖然每個美國人在16歲以前必須接受強制性的教育,但是這種大眾化的教育卻比較普及,也就是標準比較低,它適合於絕大多數學生的接受水平。由於教育資源的匱乏、就業市場的限制以及人文環境諸因素影響,國內的教育只能這樣“公平”地實施。中國學生在這種社會形態下沒有選擇的余地,美國學生則不同,選擇走“精英”道路的少數人,只要艱苦努力、認真學習,力求“精”“深”,同樣也能實現自己的“精英”教育。因為這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來自社會、家庭強制的壓力,所以有壹種愉快的發自內心的動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問題之外,在學業課程的選擇上還有很大的區別。中國教育要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壹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美國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比如,壹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壹門,同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學多悟少”與“學少悟多”
我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最根本的特點是以考試論英雄。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課程起點高、難度大、知識面窄。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裏要做太多的作業,要考太多的試,要背太多的文章。孩子們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來滿足自己的愛好。而我們的老師們也基本上不會鼓勵和挖掘孩子們學習以外的各種潛能。反觀生活在美國的孩子就幸福得多了。他們基本上沒有家庭作業,14時放學後大多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即便是考試,老師也不會給學生排名次,學生們也從不在意誰考得好或不好。相反,如果某個孩子有某種特長,則會受到其它同學的羨慕和尊敬。我想,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的老師普遍認為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特別是創造力遠遠比那些書本上枯燥乏味並與實際生活毫無關系的抽象理論重要得多。
說我們的基礎教育好的立論之壹,就是中國的學生常在各種奧林匹克競賽中獲獎拿金牌。但只要我們仔細想壹想就會明白,我們的學生是花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才“打造”出結果來的,所謂的成績,也只是集中在學科的解題技巧上,而不是在實際運用和發明上。也就是說,我們的知識只是局限在做題,解題上,而非運用理性的思維和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上。試想,如果我們把孩子有限的時光都花在抽象的如同智力遊戲的題海上,那麽,他們勇於參與實踐的時間和能力必將大受影響。
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美國明顯高於我國。美國的中學生已經能夠獨立去圖書館查文獻、找數據來完成壹個正規的項目。他們的命題完全從興趣出發,極為廣泛,從反恐到世界和平,從環保到動物保護,應有盡有,而有些在我們看來是只有到大學畢業才能完成的論文。美國的老師總是激勵孩子們的自我表達能力、懷疑能力和辯論能力。孩子們從不認為世界上的標準答案只能有壹個。這種從小培養起來的懷疑能力就是未來的創造力。這也正是美國之所以強大的基礎。我國的基礎教育所打的基礎是重知識“學多悟少”,縱觀美國的基礎教育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教育,“學少悟多”。中國的基礎教育重視紮實性,而美國教育重視多元性;中國的基礎教育註重縱向的深度,而美國的基礎教育則註重廣度;美國的基礎教育註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中國的基礎教育註意培養學生嚴格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相應的,美國有寬松、自由的氛圍,能夠充分照顧每個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而中國基礎教育則沈悶得多了。
中國的學生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培養孩子吸收知識、學習行為和接受能力。美國的學生是多看、多問、多想、多幹,註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從深層次思考,我認為,培養考生還是培養學生?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區別,也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培養考生是把有問題的教得沒問題;培養學生是把沒有問題的教得有問題。
培養創新與打好基礎
美國沒有全國性的課程標準,但各州、郡甚至學區都可以自行編訂課程標準。從總體上看,美國的課程設置相當靈活,主要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必修課所占的學分較多,內容廣但不深,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及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選修課種類繁多,多達上百種,主要是依據學生升學、就業和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而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的去選擇,取得規定的學分即可。
比較我們現行的課程設置和教材體系,我們的情況與美國恰恰相反。大壹統的要求,千篇壹律準則,靈活與個性不夠。目前我們施行的課程方案中,必修課的地位相當突出,教學時數多,知識要求高,統壹的課標,甚至是統壹的教材。
我們的課堂教學相對美國來講,班級人數過多,課堂容量大、要求高,課堂氛圍比較嚴肅呆板。這樣雖然給學生打下了系統紮實的基礎,但同時也帶來了課堂不活躍,老師講得多,學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這是中國基礎教育課堂尤其是高中課堂的***性。而美國課堂班額小、氛圍自由、寬松,上課期間學生可以隨意走動,自由辯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典型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
由此可見,中美在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國的教育更多的是壹種模式教育;而美國則側重於強調創新精神,強調個人主義,是壹種精英式的教育。從本質上講,側重於創新還是側重於打基礎是美國基礎教育和中國基礎教育的根本區別。
中國與美國的基礎教育,不能簡單地說哪壹個好,哪壹個不好,要因人而異。在教學過程中,對於中國學生,應該讓他們多創新,對於美國學生,應該讓他們打好基礎,這樣互相彌補,是最恰當的,優勢的相互融合才是最優的。如今,美國的基礎教育的改革重點是在創新的基礎上彌補基礎。而我們的基礎教育傳統上過於註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和求同思維,而沒有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所以我國的教育應該是在基礎的基礎上加大創新。
筆者赴美探親期間,有意對美國的教育進行了壹番考察。發現中美教育在各個教育層次上都存在著差異,並以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出來。現僅就兩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差異進行壹些比較。
美國的大學實行學分制,學生可根據個人愛好選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學分不同,只要把學分修滿即可畢業拿到文憑和學位。以前,我們從有關報刊上看到美國的大學生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幾個學位,感到很納悶。現在才明白美國的大學體制是很靈活的,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以選學幾個專業的課程,只要拿到足夠的學分就可以取得該專業的學位。學習幾個專業的課程時,相同的課程不必重復學習,這樣在通過了壹個專業的基礎課程之後,再修不同專業的專業課程就較為容易了。這給學生壹個擴大自身知識面的好機會,也為學生朝著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在校學生也可以中途休學去工作,已拿到的學分仍然被保留,壹年或幾年後可再繼續到該大學就讀,直到修滿學分,拿到學位。我認識的壹位美籍華人婦女,她兒子讀了兩年大學後,告訴母親說覺得學習沒有動力,準備先到社會上幹上兩三年,再返回學校,壹則可以打下壹定的經濟基礎,二則可以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這位母親讓他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不表示反對。在美國,年輕人大多很有主見,這種獨立意識是從小培養出來的。
美國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大門敞開,人們變換職業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通常人們在轉入新的職業前,又開始學習相關的新課程,所以在社區大學裏可見到年齡層次不同的學生,有的20來歲,有的卻有40、50歲。如壹位女教師原來是電腦工程師,在電腦行業工作了近20年後,覺得厭煩了,想當教師,讓生活更輕松些,她就到大學進修中等師範教育,畢業後在壹所中學找到了工作。還有壹位哲學教授對哲學失望後改種葡萄去了,而他原來竟然是名電工。美國的教育更註重發揮人的潛力,眾多的教育機構為所有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只要妳想學習,想讀書,妳就可以在就近的大學裏找到妳感興趣的專業。報名後,通過相關的測試,學校會建議妳選修什麽科目。每年分三個學期,1月、5月、9月開學。課程安排在時間上也考慮得十分周到,有白天的,也有晚上的,甚至還有從下午5點到7點的。有的老人退休後又去大學學習,以彌補以前在學習上的遺憾。而在中國,在大學裏就確定了專業方向,壹個人可能壹輩子就從事壹種職業,這樣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潛能。雖然現在職業教育已有了長足發展,但我國職業教育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辦學質量上,以及職業院校所設專業和課程方面,都還存在著不足,離社會的實際需要差得很遠,需要大力改革和發展。
目前中國的大學也朝著開放的方向努力,越來越多的人跨進了大學的門坎,這對提高全民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未來,應該是讓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只是少數人上大學。中國的人口眾多,大學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應該辦越來越多的大學。在中國存在著“落榜生”壹說,而在美國是沒有這個詞的,他們認為這是極不禮貌的,是壹種歧視。
提高全民素質不能僅靠學校等教育機構,還應有更多讀書學習的場所。在美國,圖書館很多,而且借書卡是全市聯網的,可在全市的任何壹個圖書館借書、還書,全由自己在電腦上完成借書或還書的程序,極為方便省時。圖書館的開放時間從早上直開到晚上10點以後。書店也很多,裏面有很多極為舒適的沙發供人安坐讀書。妳可以從早上開門進去看書壹直到晚上11點關門才出來。裏面有吧臺供應熱咖啡和面包。孩子也極喜歡去書店,裏面有許多玩具,兒童書屋布置得如同童話世界,兒童讀物設計得就像玩具,令孩子們愛不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