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壹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艷麗的容光,顯得淒楚可憐。
1、原文:
蘇溪亭
唐?戴叔倫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壹汀煙雨杏花寒。
2、釋義:蘇溪亭邊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幹象《西洲曲》裏的那人是誰呢?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壹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艷麗的容光,顯得淒楚可憐。
3、詩中所寫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別之情。“蘇溪亭上草漫漫”,寫出地點和節候。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這時的溪邊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淥波”,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別緒,正為下句中的倚闌人渲染了環境氣氛。“誰倚東風十二闌”,以設問的形式,托出倚闌人的形象。
4、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壹字次公,潤州金壇(今江蘇金壇縣)人。德宗貞元(785-805)年間進士。出生在壹個隱士家庭。年少時師從蕭穎士,博聞強記,聰慧過人。公元766年(大歷元年),在鹽鐵史劉宴手下任職,後任涪州督賦、撫州刺史,以及廣西容州刺史,加禦史中丞,官至容管經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