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原文逐句翻譯如下:
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誌向堅定;誌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使內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處事合宜。
每壹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應該以修養自身的品德為根本。
通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顯明德,認識本心,表裏如壹。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這就叫知道了根本,這就是認知的最高境界。
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
“大學”壹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壹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第二種含義同樣也有“博學”的意思。
“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裏,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壹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裏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壹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壹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親民:《管子·形勢解》:“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王陽明曾與弟子徐愛辨親民和新民,認為“宜從舊本作‘親民’”,列在《傳習錄》首章,“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親民”的目的主要是在於“齊家”,齊家即親民也。“親民”二字與上面“明明德”結合,即弘揚光明的品德要學習和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大人的學問即從生活中而來。
知止:知道目標所在。得:處事合宜。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興旺發達。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致其知: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格物:認識、研究事物。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壹概,壹律。本:根本。末: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