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宮闕動高秋意思如下:
在壹個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而望,眼前淒冷清涼的雲霧緩緩飄遊,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
原文如下:
詩歌《長安晚秋/秋望/秋夕》唐代-趙嘏
雲霧淒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壹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創作背景:
這首七言律詩是趙嘏客居長安時期所作。趙嘏曾於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舉進士不第,寓居長安。詩人獨在異鄉,見深秋淒涼景象,頓生懷鄉思歸之情,創作了這首詩。
詩文賞析:
首聯總攬長安全景。在壹個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而望,眼前淒冷清涼的雲霧緩緩飄遊,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詩中“淒清”二字,既屬客觀,亦屬主觀,秋意的清冷,實襯心境的淒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頷聯寫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壹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
高樓笛聲又為之作了饒有情韻的烘托。這兩句是說:晨曦初見,西半天上還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飛來壹行避寒的秋雁。詩人的註意力正被這景象所吸引,忽聞壹聲長笛悠然傳來,尋聲望去,在那遠處高高的樓頭,依稀可見有人背倚欄桿吹奏橫笛。
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婉:是在喟嘆人生如晨星之易逝,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裏、懷遠人?吹笛人,妳只管在抒寫自己內心的衷曲,卻可曾想到妳的笛音竟這樣地使聞者黯然神傷嗎?
這壹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紀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贊嘆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杜牧如此激賞,恐怕就是由於它選景典型、韻味清遠的緣故。
頸聯寫俯察。夜色褪盡,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歷歷可辨:竹籬旁邊紫艷的菊花,壹叢叢似開未開,儀態十分閑雅靜穆;水塘裏面的蓮花,壹朵朵紅衣脫落,只留下枯荷敗葉,滿面愁容。紫菊半開,紅蓮雕謝,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
以“靜”賦菊,以“愁”狀蓮,都是移情於物,擬物作人,不僅形象傳神,而且含有濃厚的主觀色彩。這與李清照《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借菊之憔悴寫人的愁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