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豐富了中國傳統道德寶庫。同時塑造了中國人傳統的道德品質。
儒家簡介:
儒學亦稱儒家學說,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自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從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余年的歷史。如果對儒家學說的內容、形式和社會功能等進行綜合的宏觀考察,壹般認為中國儒學有四個比較明顯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
思想體系:
孔子建構了仁、義,禮、智對舉的哲學範疇(“立人之道曰仁曰義”、“智崇禮卑”)。孟子高舉的義旗,就是對孔子仁學的節度。孟子大罵墨家“兼愛思想”,就是依據易經原理對兼愛(泛仁、泛愛)思想的節制。
孔子講“聖”,所謂“聖”其實就是指人們會通天人的本事。因此儒家講人人可以成聖,人人皆堯舜。儒家的思想精髓在《易經》。《易傳》說:“立人之道曰仁曰義”、“智崇禮卑”。“義”和“智”都是對孔子原來“仁學”和“禮學”的反制。
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
1、孔子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人,乃原初儒學之創始人。仁有三義,壹曰仁者愛人。無論老幼貴賤,凡屬人類,皆有可愛之處。愛人之道即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為之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之恕。
二曰克己復禮為仁。禮為周禮,尊親為本。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弟悌乃理想社會之秩序。尊卑貴賤親疏長幼乃愛人社會之規則。三曰君子之仁。行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世傳《論語》二十篇。
2、孟子思想: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魯國鄒人。孟子以心釋仁,斷言心仁必性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仁也。善惡之心,人皆有之,義也。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禮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四端出四德,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