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答案解析 正確答案 《我用殘損的手掌》寫於1941年,表現了詩人在抗戰的艱苦歲月中的真實感受和對祖國的真摯感情。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從北到南,感受祖國的悲傷和希望。詩歌構思獨特,以“微涼”、“冷”、“滑出”、“細”、“軟”、“蘸”、“拉”等詞匯突出“手掌”的觸覺作用,把較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覺”這壹條線索上。在這裏,“手掌”已不單是個人的手掌,同時也是整個民族的受傷的、“殘損的”手掌;它受了傷,但依然是博大的。最後,詩人將目光和手掌落在“那遼遠的壹角”。因為只有那裏“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詩人由此感受在艱難的困境中中華民族內部蘊涵的永恒的力量。用自己“沾了血和灰”的殘損的手掌撫摸著想象中的親人、土地和土地上的殘垣斷壁,正是當時中國人普遍經驗的再現,這首詩在平靜的語氣下表達出了這壹日常經驗背後所飽含的極為豐富、復雜、深厚的感情。
答案解析 參見教材P324-325。
本題知識點:《我用殘損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