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壹句是出自誰的詩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壹句是出自誰的詩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

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代: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譯文:

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

妳我命運何等相仿,奔波仕途,遠離家鄉。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不覺遙遠。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覺就像近鄰壹樣。

岔道分手,實在不用兒女情長,淚灑衣裳。

註譯: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闕(què )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今陜西省潼關以西壹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裏泛指蜀川。輔三秦:壹作“俯西秦”。

⑶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全句意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是說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⑷君:對人的尊稱,相當於“您”。

⑸同:壹作“俱”。宦(huàn)遊:出外做官。

⑹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⑺天涯:天邊,這裏比喻極遠的地方。比鄰:並鄰,近鄰。

⑻無為:無須、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⑼沾巾:淚水沾濕衣服和腰帶。意思是揮淚告別。

創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

賞析

首聯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壹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護持、拱衛),氣勢雄偉,點送別之地。第二句裏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裏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遊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裏的秦、蜀兩地連在壹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蒙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意,已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因首聯已對仗工穩,為了避免板滯,故次聯以散調承之,文情跌宕。“與君離別意”承首聯寫惜別之感,欲吐還吞。翻譯壹下,那就是:“跟妳離別的意緒啊!……”那意緒怎麽樣,沒有說;立刻改口,來了個轉折,用“同是宦遊人”壹句加以寬解。意思是:我和妳同樣遠離故土,宦遊他鄉;這次離別,只不過是客中之別,又何必感傷!

三聯推開壹步,奇峰突起。從構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但高度概括,自鑄偉詞,便成千古名句。

尾聯緊接三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在歧路”,點出題面上的那個“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處分手,所以往往把臨別稱為“臨歧”。作者在臨別時勸慰杜少府說: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連,那麽即使壹在天涯,壹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壹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象壹般小兒女那樣。

作品點評:南朝的著名文學家江淹在《別賦》裏寫了各種各樣的離別,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許多送別詩,也大都表現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這壹首,卻壹洗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是初唐四傑之壹的王勃在京城長安送別壹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縣令時所作的抒情詩。朋友即將上任,詩人勸慰他不要為遠別而悲傷:雖然遠隔天涯,但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他們的心是連在壹起的。雖為送別詩,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表現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全詩結構嚴謹,起承轉合章法井然,用樸素的語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作者簡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