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宋詞常用詞牌及韻律格式

宋詞常用詞牌及韻律格式

宋詞常用詞牌及韻律格式如下:

中仄仄平平(韻),前面六個字為壹個分句,後面五個字壹個分句,韻律不變這兩種都可以。

宋詞的代表人物: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晏殊。

宋詞(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是宋代盛行的壹種文學體裁。宋詞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形成於唐代而在宋代達到頂峰,與唐詩並稱為雙絕。

發展情況:在唐朝時已經出現,最初在民間流行。經過五代到兩宋,詞得到很大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宋詞以描寫艷情為主。張炎說:“簸弄風月,陶寫性情,詞婉於詩。蓋聲出於鶯吭燕舌間,稍近乎情可也。”就是對這方面特征的壹個總結。

宋詞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第壹個抒寫艷思戀情的專門文體,“?詩言誌詞言情”、“詞為艷科”都是宋詞這種創作主流傾向的歸納。宋詞的題材集中在傷春悲秋、離愁別緒、風花雪月、男歡女愛等方面,與“艷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被後人推尊為“豪放詞”開山祖的蘇軾,其絕大多數詞仍屬“艷科”範圍。

即使是“艷情”之外的題材,也要受到主流傾向的滲透,或多或少地沾帶著“艷”的情味宋詞創作的主流傾向,正屬於被孔子屏棄的淫靡的“鄭衛”之聲壹流,與風雅篇什背道而馳。它只有表層次上的享樂生活追求,決沒有深層的意蘊供回味。所以,宋詞人們壹面沈湎於聲色的快樂享受,另壹面又自我掩飾,自我辯解,“自掃其跡”。

後人“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也為其曲意解釋。貪圖享受,人所難免,興發情動,形諸歌詠。事後又覺得不合雅趣,有失顏面。這種矛盾普遍存在於歌詞的創作之中。如能將艷情的表述含蓄化、朦朧化,似有興寄,讓接受者產生無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將字面、句子、聲韻皆加以鍛煉,使其具有典麗高雅之風貌,豈不是兩全其美?

詞牌來源:

1、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 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初年, 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像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壹時的曲子。《 西江月》、《 風入松》、《 蝶戀花》等,都是屬於這壹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2、摘取壹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壹首詞開頭兩句是 “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壹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後壹句是“ 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

《 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 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 大江東去》,這是由於蘇軾有壹首《念奴嬌》,第壹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後三個字是“酹江月”。

3、本來就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唉乃曲》詠的是泛舟,《 漁歌子》詠的是打魚,《 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 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 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註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也就不再另擬題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