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內容總述:
小說集《吶喊》收錄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故鄉》等14篇小說,反映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中國古老農村和市鎮的面貌;它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現實,總結了辛亥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和虛偽,痛苦地解剖了中國沈默的國民靈魂,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
二、主要人物介紹:
狂人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最先覺醒的叛逆者,革新者形象。“狂人”實際上是壹種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號,是作者魯迅運用雙層建構的特殊藝術方式塑造的具有“雙象性”特點的藝術形象。《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壹方面的確有著生理和心理病態,是壹個受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
孔乙己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封建科舉制的殉葬者形象。孔乙己是壹個善良而誠懇的知識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他從科舉的階梯上跌落下來,又不屑於同勞動者為伍,成為不上不下的“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的唯壹的人”,因窮而偷,由偷而被打斷腿,最後悲慘地被黑暗社會所吞沒。
阿Q
《阿Q正傳》中的阿Q——中國國民劣根性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魯迅後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遊手之徒的狡猾”。他是壹個被剝削了勞動的很好的農民,質樸,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壹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
七斤
《風波》中的七斤——毫無民主主義覺悟的落後農民的典型。他是當地著名的見過世面的“出場人物”,甚至於受到眾人尊敬,有“相當的待遇”的。然而他聽到皇帝坐龍庭的消息後的垂頭喪氣,對妻子責罵時的隱忍,遷怒於女兒時的內心郁悶,實際上卻顯示著他是壹個麻木膽怯,愚昧鄙俗的人。
閏土
《故鄉》中的閏土——為苦難的生活現實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碾碎了的農民的典型形象。作者借助於三個對比,透過肖像、衣著、心理、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裏閏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國農民的多災多難、淒苦悲涼的不幸厄運。
擴展資料:
《吶喊》的創作背景:
20世紀初,中國正遭受世界列強的侵略,國家動亂,人民生活艱苦。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漸漸確立了徹底推翻清王朝統治的政治路線,青年魯迅則正致力於建構自己的思想啟蒙綱領。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魯迅也認識到革命的重要性,並且以各自的語言、各自的表述方式響應革命,隨後發生了五四新文化運動。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專制統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政府遷到北京。但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各派軍閥竊取了革命成果,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魯迅本希望能為教育事業的革新貢獻力量,但根本無事可做,內心無比的孤獨和苦悶。
1915年9月,《青年雜誌》(即《新青年》)創刊,是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誌。當時《新青年》的編輯錢玄同來向魯迅約稿。魯迅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中看到“新世紀的曙光”,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魯迅受到極大鼓舞。
魯迅答應了錢玄同的邀請開始寫文章,魯迅對《新青年》的編輯們懷著尊敬與贊賞,又感到他們“或許是感到寂寞”,所以他要“吶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隨後又連續寫了十幾篇短篇小說,1923年魯迅將1918年至1922年創作的15篇小說輯成《吶喊》,其中《不周山》壹篇後收入《故事新編》中。作者魯迅曾說:“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因而,《吶喊》是聽革命前驅的將令的作品,也就是服從於“五四”反帝、反封建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遵命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