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考點考查的重點是教材中不止壹次出現的古今詞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那些實詞,主要包括通假字、壹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詞類活用。但不是對原來知識的簡單回憶,而是考查學生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在高考能力層級中為B級。
2.“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包含三個方面的要素:A、考查的這些文言實詞是我們常見的實詞,壹般都在規定的120個必須掌握的實詞之列;B、這些文言實詞的含義是在上下文中表現出來,而不是脫離上下文的字典含義;C、對於這些文言實詞的含義重在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
3.廣東卷自2004年以來采取的形式:
直接推斷詞義的對錯:對四個實詞分別進行解釋,要求選出正確或錯誤的壹項;
4、從近幾年各省高考文言文實詞考查的情況看,所考查的文言實詞的語境意義都能夠在高中所學文言課文中找到相應的語句,因此,文言實詞的復習不是以多做練習、見多識廣為主,而是以回歸課本為根本,註重訓練將考題中的實詞意義與課內語句之間的貫通。熟悉課文是解答這道題的基礎。
文言實詞復習要點
1、通假字2、古今詞義的變化3、偏義復詞4、雙音節詞的古今異義(重點)5、詞類活用(重點)6、壹詞多義(重點)
文言實詞復習要點壹: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書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或假用的現象。
中學課本把“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都歸於此類。
例句:1、距關,毋內諸侯。 ——分別通“拒”“納”《鴻門宴》
2、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陳情表》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通“智”《勸學》
4、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 《廉頗藺相如列傳》
5、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通“返”《逍遙遊》
文言實詞復習要點二:古今詞義變化
古今詞義變化:主要有五種情況,a、詞義擴大,b、詞義縮小,c、詞義轉移,
d、詞義感情色彩變化,e、名稱說法改變。
例句: 1、東家有好女,苗條世無雙。
2、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5、範增數目項王
文言實詞復習要點三:偏義復詞
在文言文中,往往有兩個意義相反或所表示的事物有關的單音節詞連在壹起使用,但其中只有壹個詞表示意義,另壹個詞則只是作為陪襯。這種連用的情況稱為“復詞偏義”,其中有些就固定下來成為雙音節詞語。
1、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3、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4、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5、吾但求力破安慶壹關,此外皆不遽與之爭得失。
文言實詞復習要點四:古今異義的雙音詞(復習重點之壹)
這裏所復習的雙音節詞的古今異義,主要是指有些雙音節的詞語在古代是兩個詞,需要分開理解;而發展到現在,只能是壹個詞,不能分開理解。
1.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壹項是(D)
A.密走私訪,別獲盜者。 B.資產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見則談問玄理,應對肅敬。 D.水災,絕食者千余家。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壹項是:(A)
A.乃縱反間於燕。 B.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
C.而城中鼓噪從之。 D.燕軍擾亂奔走。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壹項是(D)
A.專以射為戲,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 將兵:將軍和士兵。
C.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 曲折:指行軍的彎曲道路。
D.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 結發:指剛成年的時候。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D)
A.上虞有寡婦至孝養姑 至孝:極為孝順。
B.郡中連旱二年,禱請無所獲 禱請:向神靈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訪問其故 訪問:咨詢,打聽。
D.於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 行旅:旅行,遊覽。
課堂訓練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古今意義: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麽害處.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燭之武退秦師》 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
3、昔者以為東蒙主。
4、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5、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6、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7、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蘇洵《六國論》
8、鐵騎突出刀槍鳴。
9、中間裏拉崩倒之聲。
文言實詞復習要點五:詞類的活用(復習重點之二)
在文言文中,有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了原有的詞性,同時意義也從原有意義上引申或轉移,需要對具體句子的語法、語義等進行綜合分析來確定其是否活用及活用情況。
1、名詞活用作動詞 7、形容詞用作意動
2、名詞的使動用法 8、動詞的使動用法
3、名詞的意動用法 9、動詞的意動用法
4、名詞作狀語 10、動詞的為動用法
5、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11、動詞做名詞
6、形容詞用作使動 12、其他詞類的活用
(壹)、名詞活用現象:
包括1、名詞活用作動詞,2、名詞的使動用法,3、名詞的意動用法,4、名詞作狀語
A組例句:名詞活用作動詞
① 後面帶賓語(名詞+名詞):
今王鼓樂於此。 作動詞:彈奏。
冠切雲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作動詞:戴(頭上戴著高高的切雲帽,身上披掛著珍珠佩戴著美玉。)
履至尊而制六合。 用作動詞:登上。(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②後面帶補語(名詞+補語) :
鄭商人弦高市於周。 用作動詞:做買賣。
③前面有能願動詞或副詞: (能願動詞+名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用作動詞:遊水。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用作動詞:統治天下、稱王。
④前面有結構助詞“所” :(所+名詞)
置人所罾魚腹中。 用作動詞:用網捕捉。
⑤ 方位名詞常用作動詞,有的前面有連詞“而”或副詞:
秦師遂東。 用作動詞:向東進發。
B組例句:名詞的使動用法
①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讓……做王)
②域民不以封江之界。(使……安定)
③ 築室百堵,西南其戶。(使……朝向西南)
④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使……臣服)
C組例句: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稍稍賓客其父 (把……當做賓客)
②魚肉百姓 (把……當做魚肉)
③孟嘗君客我 (把……當做客人)
④吾從而師之 (把……當做老師)
⑤友風而子雨 (把……當做朋友)
⑥幕天席地 (把……當做帷幕、席子)
⑦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把……當做鏡子)
D組例句:名詞作狀語
①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表特征,像……壹樣)
②人皆得以隸使之 (表方式,像對待……壹樣)
③壹狼徑去,其壹犬坐於前 (表狀態,像……壹樣)
④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表工具,用船)
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表方式,當面)
⑥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表憑借,用眼睛,用耳朵)
⑦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表方向,向東,向北)
⑧而相如廷叱之 (表處所,在朝廷上)
⑨孤帆壹片日邊來 (表方向,從太陽那邊)
⑩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表趨勢,壹天天,壹月月)
⑾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表時間,每天)
⑿士大夫終不肯夜泊絕壁之下 (表時間,在晚上)
(二)、形容詞活用現象:包括1、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2、形容詞活用為壹般動詞,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4、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 形容詞→名詞:文言文中,當形容詞擔任主語或賓語時,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質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將軍身披堅執銳”中的“堅”“銳”,指的是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兵器。
“大行不顧細謹”的“細謹”,形容詞用作名詞,意即“細枝末節”。
例句:①秦孝公據肴函之固 ②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③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④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⑤小學而大遺 ⑥則今之高爵顯位,壹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
◆ 形容詞→壹般動詞: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直接帶賓語時,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質,而是表示相應的動作行為或變化發展。如:
“其好遊者不能窮也”中的“窮”,是走到盡頭的意思。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裏”的形容詞“利”後帶賓語“足”,用作動詞,意即“腳走得快”。
①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 ④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帶賓語時,它表示附加某種特征於賓語所表示的事物上,這種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詞使動用法。
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就是“使……變綠”的意思。
“臣請完璧歸趙”的形容詞“完”後帶賓語“璧”。“完璧”即“使璧完整”。
①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②富國強兵 ③昂其直,居為奇貨
④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在文言文中,當形容詞帶上賓語時,它表示主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認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種性質或特征。如:
“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就是認為……小的意思。
“漁人甚異之” “異”,認為……奇怪
“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詞“美”後帶賓語“我”。“美我”即“以我為美”,即“認為我美”。
(三)動詞活用現象:包括1、動詞活用作名詞, 2、動詞的使動用法,3、動詞的為動用法。
◆動詞→名詞:文言文中,動詞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有時又受“其”“之”等詞語修飾限制,這使之具有了名詞的特點。如:
“追亡逐北,流血漂櫓”中的“亡”“北”均為動詞用作名詞,意思是敗逃的人。
“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的動詞“奉”用作名詞,意即“奉送的機會”,作句子的主語。
①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②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④去國懷鄉,憂讒畏譏
◆動詞→使動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其發出者是後面的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這就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如:
“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君將哀而生之乎?”“生之”即“使之生、讓我活”的意思。
①外連橫而鬥諸侯 ②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
③以夭梅病梅為業 ④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⑤李牧連卻之
◆ 動詞→為動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動詞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表示的人為了(因為)賓語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麽樣。如: “死國可乎?”“死”是為動用法,“死國”即“為國而死”。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
②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四)數詞活用。在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用來擔當謂語,陳說事情的狀況,或表示具有某個數量的事物,從而可以活用為動詞、形容詞、名詞等。如:
①六王畢,四海壹 統壹(動詞)
②二三其德 不專壹,不忠誠(形容詞)
③其壹犬坐於前 壹只狼(名詞)
④蚓無爪牙之利……用心壹也 專壹(形容詞)
文言實詞詞義推斷方法
成語聯想推斷法現代漢語中的大部分成語都是從古漢語中保留或衍生而來的,因此,成語中某些詞的意義大都是文言實詞的壹詞多義的某種意義。在理解文言實詞時可通過聯想到含這個字的成語來推斷其意義。
例1: “腥臊並禦,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字的意義,聯想成語“日薄西山”和《嶽陽樓記》中的“薄暮冥冥”就不難推斷“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
例2: “操守頗有古賢之風”的“風”字的意思,我們可以根據成語“風度翩翩”這個成語得知,“風”字有“風度”壹義,用語指人,而本句中說的“古賢”是“古代的賢人”之意思,所以“風”字應該指“風度”。
語法分析法名詞、代詞常作主語與賓語,動詞、形容詞常作謂語,這在古今漢語中是壹致的。因此可由成分推出詞性,由詞性推知詞義。
例1:“左右欲刃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刃”字,處在謂語的位置,就應該活用為動詞,取“殺”義。
例2:“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信”字,顯然是用來修飾謂語“難求”,作狀語的,那麽就該舍棄它“書信、信符”(名詞),“相信、聽信”(動詞)等義項,而取“實在、確實”(副詞)之義。
考題舉例:2000全國卷
1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審於何得此絹 審:知道。
C.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後因他信,具以白質 信:使者。
解析C,“取”是動詞,後面不能再接動詞,應接賓語;所以,“樵”肯定不能是“打柴”
句式推義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等並列對應的結構比較多,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壹般會詞性相同、意義相近或相反,這樣就可以從已知的詞性和詞義來推斷未知的詞性和詞義。
例1:“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中“取”“舉”“割”“收”四個詞的詞性是相同的,詞義是相近的。
例2:A.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B. 通五經,貫六藝。
C.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D.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例3:A. 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B.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C. 變姓名,詭蹤跡。 D. 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
語境推義法利用上下文的意思來判斷難字的意義,包括難字所在句的上下文,也包括利用全文的整體語意來推斷,還可以利用生活事理(生活中壹般性的常識或規律)、文題、註解等來理解、推斷字詞意義。
例: “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中的“謝”就須聯系上下文來斷定其義項,它的上文是項羽要“擊破沛公軍”,項伯來報信給張良,張良將項伯引見給劉邦,劉邦求於項伯,“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下文有“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本句中的“謝”該取“道歉、謝罪”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