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起自於萬歷中晚年,是以江南士大夫為主體的官僚政治利益集團,因顧憲成、高攀龍等黨魁在無錫東林書院聚眾講學,故而稱之為“東林黨”。東林黨以傳統儒家道德觀念為標榜,時常開展活動品評各種國家社會時政熱點,以“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為口號,掌控社會輿論,參與政治活動。參加東林黨的大多是大官僚、縉紳地主、大商人等群體,由這些人組成的利益集團出於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對外界具有很強的排斥性,將壹大批在與東林黨的角逐中落敗的官僚、士人推到了另外壹個對立面。
要鬥倒東林黨,就要找靠山、伴大樹,縱觀整個帝國上下,唯壹能與東林黨抗衡的就只剩下“司禮監太監”了。成型於明朝中期的“皇帝——文官內閣——司禮監太監”三權平衡政治體系,使得司禮監太監成為了能和內閣大學士平起平坐的政治勢力。於是與東林黨對立的官僚士紳紛紛投靠到魏忠賢門下,聚合組成了實力強勁的“閹黨集團”。兩黨之間爭權奪利,置百姓疾苦和關外滿清八旗崛起於不顧,誰也談不上比對方高尚多少。
從大的方面看,東林黨和閹黨都是瘋狂聚斂社會財富的既得利益階層,兩黨的鬥爭在很大層面上是在爭搶利益、財富,是典型的統治階級內部窩裏鬥。崇禎即位之初快速驅逐了魏忠賢,標誌著閹黨集團的正式垮臺,從此東林黨壹家獨大,他們對上與崇禎皇帝虛與委蛇,對下聚斂大量社會財富加劇帝國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矛盾。在明清交替的動蕩時期,他們捂緊口袋在崇禎、李自成、多爾袞之間尋找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代言人。在南明弘光政權獻出南京、投降清軍的關頭,東林黨魁錢謙益的壹句——“水太涼了”,道盡了東林黨只顧身家的真實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