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口號大全 - 在學習中如何貫徹格物致知的精神

在學習中如何貫徹格物致知的精神

格物致知學說具有研究客觀事物以獲取知識的含義,壹些重視研究自然的有識之士也借用這壹口號,賦予它新的內涵,用以闡發自己的思想。例如王夫之即曾這樣說過:“密翁(方以智)與其公子為質測之學,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以窮理,唯質測為得之。若邵康節、蔡西山,則立壹理以窮物,非格物也”。(《搔首問》)王夫之所提到的“質測之學”,是方以智的創舉,它的中心內容是要求以實證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王夫之認為只有質測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這賦予格物致知學說以嶄新含義,標誌著這壹術語已經進入自然科學範圍。

隨著明末清初科學技術的傳入,中國人研究自然現象的熱情也高漲起來。這時人們談論格物致知,很多情況下都意味著研究自然以獲取知識。古老的格物致知學說獲得了新生,成了人們從事科學研究的理論根據。清末翻譯的西方科技書籍,有些徑以“格致”名之。格致壹詞成了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部門的統稱。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寫道:“在這學堂裏,我才知道在這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他所說的格致,就是指的這些自然科學。在中國傳統科學與西方科學技術合流過程中,格物致知學說以獨特方法參與並加速了這壹過程,從而在科學技術史上取得了壹席永久立足之地。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格:推究;致:求得。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壹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