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公元1900年左右
背景: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傳教士深入中國內陸省份,教會遍布中國。依靠侵略特權的保護,外國傳教士為所欲為,稱霸壹方。他們除了各種政治文化侵略外,還縱容和庇護地痞流氓,欺壓市民,強占土地,包攬壹切官司,殘害百姓等罪惡活動。清代地方官員屈服於外國侵略者的壓力,在民間與宗教的糾紛中,很多宗教案件都是由“民怨”引起的。群眾和外國教會傳教士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他們著手焚燒教堂,逐壹殺害外國牧師,最終導致了義和團運動的爆發。
口號:
楊芙清
失敗原因:
主觀上:1。它是沒有黨的先進領導和科學理論指導的自發的群眾活動;2.行動盲目,缺乏目的;3.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4.義和團“助清滅洋”的思想容易放松對清朝統治者的警惕,也具有盲目性和排他性,顯示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客觀來說,中外勢力的合力是強大的。
含義:
首先,義和團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偉大的反侵略精神,不屈不撓的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精神,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
其次,義和團運動也沈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動統治。
第三,義和團運動對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也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