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壹,為何到現今社會與這壹優良傳統漸行漸遠,甚至浪費泛濫成風呢?
壹、浪費產生的心理原因
(壹)“要面子,圖攀比”的心理。重人情、愛面子、講排場等思想壹直對我們深有影響,人們通過奢侈消費和過度浪費,撐起“面子”,擺起“闊氣”,滿足個體的炫耀驕縱之心。
(二)“公私分明,非我無謂”的心理。處在集體中的個人,在沒有較強的風氣導向下,常會損公縱欲,不傷己私,抱著“我有沒有損失”的態度去揮斥。
(三)“不重小節”的心理。年輕壹代未經過“食不果腹,餐無肉味”的年代,更易形成浪費無罪的習慣,總覺得壹粥壹粒棄之無礙,對自己沒什麽影響。殊不知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全國十幾億人的浪費加起來將是壹個多大的損失。
二、例行節約之意義
(壹)對勞動的尊重,所有的資源與財富皆由勞動時間與勞動力創造出來,浪費壹絲則空耗壹人之勞動價值,舉國浪費則損耗國力幾何?
(二)重拾傳統美德,抵制不良風氣。成由勤儉敗由奢,每壹個政權時代的消亡無不先從思想上的腐蝕腐化開始。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不良之風壹開便鼓吹起來腐化社會肌體之風。
(三)個體與國家民族的資源最優化。對個體而言,節儉節約,減少無需的浪費,從長時間的跨度來看,也是能結余壹筆不少的開支。對國家而言,實關乎國家資源與民族存亡矣!試想想,如遇世界大戰或艱難時代,節約出來的資源將會帶來多大的社會支撐。
酹樽於粵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