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建隊已經60年了,其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決定采訪身邊的人。我先問爺爺,爺爺回答道:“五十年代,我加入了少先隊,那時候的少先隊員在秋收時的活動最多,撿稻穗、趕麻雀,感受著收獲的喜悅。六十年代早期,少先隊員們教不識字的老人學文化,每天不吃食堂飯,晚上,隊員們輪流值班,挨家挨戶的叫“小心火燭”,幫空水缸的人家挑滿水。六十年代中期,少先隊員聽長輩講述解放前的中國的苦,憶苦思甜。大家聽了過去的苦,都說現在好。60年代的後期,少先隊開始學雷鋒,做好事,全中國開展壹場做好人的‘風暴’,大家爭相學習。七十年代早期,撤了少先隊的名稱,原來的少先隊員成了‘紅小兵’,當時有句口號,叫‘造反有理,革命無罪’。這就是文革後期的少先隊。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時期,開展了像我們愛科學等許多有意義的活動。”我又去問二姨媽:“90年代怎麽樣?”“90年代,我們幫老人往水缸灌水,打掃衛生。到了妳們2、3歲的時候,又開始雛鷹行動。”二姨媽說。
真沒想到60年內有許多不同,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少先隊變化中的相同及原則是: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