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葉,沈德潛對王士禎的“神韻說”不滿,提出“調式說”予以糾正。他力主恢復儒家“溫柔敦厚”、“忠厚平和”的傳統,提出“尊詩、和性情、與人為善、感神”的口號,使詩歌為封建統治服務。
古代文學史上的名詞解釋
1,神韻論
王士禎是清初詩派的創始人。所謂“神韻說”,就是試圖擺脫政治等社會因素對詩歌藝術的幹擾,更加註重詩歌本身質樸清新的意境和含蓄的語言,以加強詩歌的消遣功能。
因此,大力提倡唐代王、孟、魏、劉的詩風,其作品多以描寫山水和個人情感為主,但缺乏真情實感是其主要過失。
2、肌理理論
翁方綱不僅不滿意王士禎神韻說的模糊性,也不滿意沈德潛的調式說,並提出了肌理說來加以糾正。
所謂“肌理”包括基於儒家經典的“義”和結構修辭學意義上的“文理”。實際上,它要求以知識為基礎,用考證來豐富詩歌的內容,達到義與文理的統壹。這是宋的第二版,把學問當詩,用學問代替詩歌創作,是另壹種方式。?
3、同樣的光體
它由清末民初的宋派演變而來,活動時間主要在光緒中期以後,壹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同光詩人推崇宋詩,強調師古而不生搬硬套,具有開拓創新的精神,要師法而“破室”。同光分為以和鄭為代表的福建學派,以沈為代表的浙江學派和以陳為代表的江西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