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興地區,流傳著這樣壹些古老民謠:“南門大粽子,西門大靴子,北門米販子,東門叫花子。”“端午不吃粽,死了沒人送”。還有指天氣的俗語“未吃端午粽,夾襖勿可送”等。顯然,粽子在嘉興人生活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沿街串巷賣粽子 20世紀20年代前,嘉興市鎮上經常有人手提木桶沿街叫賣粽子。這種粽子都是賣者自制的本地糯米粽,包成三角形,品種也不少。有壹種小粽子用壹片竹葉裹壹只,清涼香糯,幼童也可壹口吃壹個。清晨聽見屋外粽子的叫賣聲,孩子們就吵著要大人買作早點。 嘉興的海寧、桐鄉等地是蠶鄉,婚嫁流行“蠶信粽”,源自蠶桑之鄉“望蠶信”、“看蠶花”習俗。女兒出嫁後第壹年,要在夫家單獨養春季“頭蠶”,以顯示新娘子手藝。在春蠶結繭之際,娘家人要帶“蠶信粽”去探望,新郎家將粽子分給親友鄰居食用。隨後新郎家需要以粽子回贈新娘娘家,叫做“結了粽”(音,可能不準)。海寧錢塘江鎮壹帶,如果新娘未生子,娘家人就在大粽旁串壹小粽子,稱“包子粽”。
嘉興粽子文化博物館 在嘉興農村,孕婦臨分娩時,娘家要送“催生禮”。必須有狀元糕,雞蛋壹般51只,粽子壹般31只。夫家將催生粽分贈親友,使親友得知小兒將要降生。因粽子還有“種子”的諧音,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媳婦的禮物等,民間有吃了“粽子”能早得兒子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