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名義,在北平起兵造反。他的內心也沒底,害怕造反失敗,讓自己和家人,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朱允炆實力雖然不如自己,可大明朝實力強盛,自己只是壹個藩王,想要憑壹己之力,去對抗整個明朝,單從實力對比分析,失敗概率更大。
好在朱棣頭腦聰明,用計得到了寧王朵顏三衛;加上朱允炆削藩政策,也讓眾多藩王,站到了他的對立面。這場叔侄皇位爭奪,最終以朱棣勝利告終;朱棣之後兒子漢王,又想要上演壹場叔侄相爭,這壹次幸運女神沒有眷顧叔叔,漢王壹敗塗地,也因此身死。
成王敗寇,朱棣也害怕失敗成王敗寇這是亙古不變道理,靖難成功朱棣就是皇帝,能夠君臨天下;如果靖難失敗,朱棣註定人頭落地,連帶還有壹家妻兒老小,都會受到牽連,朱棣壹脈將雞犬不留。
整個靖難過程中,朱棣也有過害怕時刻,在攻擊不順利時候,朱棣也會垂頭喪氣。造反在古代是重罪,這樣壹個行為,只允許成功,絕不能失敗,否則後果無法承擔。
雄心壯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作為朱元璋的兒子,從小也在經歷戰火,於戰爭中慢慢長大朱棣,內心也有雄心壯誌。哥哥朱標在世時候,皇位只能屬於哥哥,論威望和能力,朱棣都不如朱標,因此他會乖乖當藩王,榮華富貴過壹生。
在朱標死後,眾多皇子對皇位,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們覺得自己都有機會,空出的太子之位,可能會降臨到自己頭上。朱棣是眾多皇子中,最有希望壹員。不曾想朱元璋,卻選擇了皇孫朱允炆,作為江山繼承人。
朱允炆如果不削藩,朱棣或許還不會反叛,不能做皇帝,現在就連土皇帝也不讓做,朱棣心有不甘,只能夠拼死壹搏。與其任人宰割,不如為了自己而活,這就是朱棣靖難時候內心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