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開篇語是“滿懷革命豪情迎來偉大的70年代”,還有壹直持續到1977年的“過壹個革命化、戰鬥化的春節”的口號。上級又是“強調”又是“要求”,要過壹個革命化的春節,春節之際要狠抓革命,猛促生產,高門兒大嗓幹到臘月二十九,吃完餃子,初壹早上再動手。這叫移風易俗過春節,大年三十不歇腳。
年飯:食品漸多飯不愁
70年代的年飯呈現由貧乏走向豐富,由腸胃單調到饕餮大開的改變。人的消費主題是“搶購”,要想吃壹頓稍好的年飯對人有許多要求:好身體、好耐心、早起床等。但像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即使在最困難的年代裏中國人仍是隆重對待的。食的復歸可以說是人性復歸的壹個信號。
年貨:貨品增多花樣翻新
1972年春節期間,百貨大樓手表展銷專櫃展出北京手表廠生產的夜光手表和彩色表盤手表。1975年增加了華達呢、的確良、哢嘰服裝等百多種商品。1976年北京市家具廠發明新式組合家具在中山公園展覽的報道列於《北京日報》春節期間的頭版……
年俗:豪言壯語變輕松
時代話語漸趨輕松,春聯由最初的豪言壯語變得漸漸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互相拜年也多了家長裏短的寒暄客套。那時人們的交往之洽、來往之頻繁表達了強烈的社交需求。民間語文也隨之豐富起來……
年樂:撥亂反正大團圓
貫穿70年代前半期的春節娛樂主題比較單調,1977年情況發生很大變化,春節氣氛開始鮮活,有體育演出、廟會、舞會、詩會,還有文藝晚會、音樂會,甚至有了內部電影。春節演出也豐富起來,種類多達50多種。不僅可以看到多年後重新露面的《阿詩瑪》、《桃花扇》、《李雙雙》這樣的國產電影,而且可以看到新創作的話劇《於無聲處》,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來自國外和中國香港的故事片,如日本的《追捕》等,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開放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