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勁是指拔河的古稱,也指公交盤制作的攻城兵器。又名強鉤、拉鉤、拖鉤,荊楚時代的故事:“制鉤戲中,以桿為繩,相(綁)綿延數裏,以鼓為拉?。公眾的失敗者去楚國看船展。退則鉤之,進則強,名則強,故敗之。以鉤為戲,其意也。”後來逐漸成為民間的摔跤遊戲。
在鉤力的基礎上,唐代發明了拔河運動“馮仕文吉劍”:“古代用繩子,現在是大麻繩,四五十尺長,兩端系幾百根小繩。分兩友,兩鉤持於橫幅,橫幅為界。鼓聲喧天,使雙方拉扯,放棄者為輸,稱為拔河。”
唐中宗和唐玄宗曾多次舉辦拔河比賽,有壹次參賽人數達壹千多人。河東進士薛生當場即興作了壹首拔河詩,記敘了這壯觀的壹幕。
激烈的競爭
拔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拔河運動的前身“鉤強”或“拉鉤”就誕生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1912和1920年,拔河壹度進入奧運會,但後來因為規則爭議太大而取消。
但是在中國,拔河是壹項受歡迎的運動。在學校,幾乎每年課前、課下都有拔河比賽;下班後,各部門之間經常舉行拔河比賽。
拔河作為壹項民間運動,技巧性也很強,可以從準備姿勢、人員排位、重心運用等方面影響拔河的勝負。
同時,拔河作為壹項團隊運動,可以大大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增加隊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所以拔河成為了現代社會“團建”的核心項目,人氣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