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10月,山東義和拳首領趙三多、閻書勤在冠縣發動起義,提出‘扶清滅洋’口號,揭開了義和團運動的序幕。
義和團原名義和拳,其本身是梅花拳的壹支,起源於明末清初,活躍在山東、直隸、江蘇大運河兩岸壹帶,後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後,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鬥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鬥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裏。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裏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裏首先發生大規模的鬥爭運動勢在必行。
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日益高漲。由民間組織義和團發動的反帝愛國運動,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到1900年春夏間在京津地區形成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