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自救運動,在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刺激和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打擊下,清朝中央以恭親王奕欣為代表,地方上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僚,為維護清朝統治,禦侮自強,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宗旨,在“自強”、“求富”的口號下,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壹場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以1861年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起點,以《馬關條約》簽訂為終結,歷時30余年,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
2百日維新/戊戌變法
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布了“明定國是”諭旨,宣布開始變法,在此後的103天中,接連發布了壹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稱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運動遭到封建守舊勢力的激烈反對,康有為、梁啟超出逃,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維新失敗。維新運動是壹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3《南京條約》
是中國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的第壹個不平等條約。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由清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裏布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簽訂,主要內容有:把香港島割讓英國;賠償英國2100萬元“商欠和戰爭賠款”:增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計開放五處通商口岸:兩國平等往來。廢除公行制度,可自由選擇商人交易。《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壹個不平等條約,它是英國的侵華戰爭――第壹次鴉片戰爭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