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蔣介石[1937 July 17],關於盧溝橋事變的嚴正聲明。
總之,政府對盧溝橋事件的政策和立場是壹貫的,並將全力堅持這壹立場。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是尋求和平。做好戰鬥的準備,而不是去戰鬥。
我們知道,整個國家戰後的局面,只能犧牲到底,沒有理由全身而退。如果戰爭結束,那就意味著沒有南北之分,沒有老幼之分,無論是誰,都有責任保家衛國,抗戰到底,都要下定決心犧牲壹切。
因此,政府必須特別謹慎地面對這壹重大事件;全民族也必須嚴肅起來,做好自衛的準備。在這個緊要關頭,要靠全國上下團結壹致,服從紀律,嚴明秩序。我希望妳能回到其他地方,把這個信息傳達給社會,讓妳了解情況,忠於自己的國家。這是妳的兄弟們熱切期望的。
擴展數據:
事件背景
1937年7月7日22時,日軍在距北平十余公裏的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謊稱壹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被拒絕後發動進攻,這是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民國國民革命軍第29軍官兵挺身而出,打響了全民族抗戰的第壹槍。
至此,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史稱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17年7月,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著名的“最後關頭”的講話和嚴正聲明,指出“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國土的大小和主權,那將是中華民族千古罪人。”
蔣介石關於廬山抗戰的講話發表了
7月31日中午,蔣介石夫婦邀請胡適、梅貽琦、張伯苓、陶希聖和陳布雷共進晚餐。蔣介石叫我決定打。說可以持續六個月。張伯苓附和道。胡適很擔心,沒有表態。
根據胡適的日記,在他要離開的時候,胡適對蔣介石說:“外交路線不能斷。要和高宗武談外事。此人可有擔當,有見識。”胡適沮喪地寫道:“我們此時要做的事,無異於創造壹個奇跡,這是極其困難的,雖然可能做不到,但只需壹點點努力。”
時任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的高宗武,後又經汪精衛斡旋,向日本投降,任偽南京政府外交部長。高宗武、胡適、陶希聖、梅思平都屬於當時比較低調的社團,經常在高宗武家裏舉行活動。他們的論點是投降主義,他們認為中國將在中日正式戰爭後的三個月內崩潰。
國民黨內部有人堅決反對。當孫克聽說低調俱樂部的活動時,他非常沖動,並說他可以逮捕他們。但是很多人不同意,說:“孫先生,妳不能這樣。像舉世聞名的胡適,抓他也不好。”
胡適對這些情況壹無所知。7月31日,他從蔣介石官邸回來,給他的好朋友、中國駐蘇聯大使蔣廷黻寫了壹封信,表達了他對時局的看法。據說“蘇俄準備了這麽久,還是要把避免戰爭作為外交政策,何況我們國家。
然而,盡管形勢如此,但有壹個重要的區別:蘇聯和俄羅斯可以避免戰爭,但我們沒有資格避免戰爭。蘇聯和俄羅斯之所以能夠避免戰爭,壹是因為他們對外部世界有抵抗力,二是因為他們對內部能源有控制權。我們兩樣都沒有。……"
胡適的思想引起了國民黨高層的註意。錢昌照向外交部建議胡適去歐美解釋中國的抗日政策。他不可能在外國人面前投降。在蔣介石的同意下。
7月31日晚,蔣介石公開出版《告全體抗戰將士》壹書,稱:“既然和平絕望,只有抗戰到底。”7月17公布了廬山會談的基本思路。直到31年7月,蔣介石才最終決定放棄談判,對日作戰。
不久,蔣介石見到胡適,對他說:“政策妳懂,不用我多說。”胡適欣然同意以特使身份出國,同行的有錢端升、周毓生。胡適到了美國,擔負起蔣介石的使命,不得不放棄低調,與高宗武、汪精衛分道揚鑣。
7月1937,廬山抗日座談會,韓良曹禺仙巖酒店,偶爾立壹副對聯:壹葉榮枯,此山無言望中原。精彩!
百度百科-蔣介石廬山抗戰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