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桐柏口號

桐柏口號

那是遠征軍第壹次在緬甸作戰。在仁安羌壹戰中,以少勝多,救出日軍7000人的孫立人,第四名將。新任1集團軍司令。八年抗戰期間,孫立人除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在中國打過仗,戰功主要建立在緬甸。尤多被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國國王喬治授予勛章,名聲大噪。他在投票中排名第四,我想也是這個原因。然而,我不認為英國人的生命比中國人的生命更有價值。我欣賞孫立人對待日本俘虜的態度。他殺死那些曾經沾有中國人鮮血的動物,即使它們成了俘虜,這很受歡迎。孫立人略微領先。

張自忠

張自忠:第壹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大將軍,首先是由他的戰績決定的。曾在臺兒莊戰役中重創侵華日軍阪源師,在臨沂大獲全勝。收復棗陽桐柏,奪取鄂北勝利;還在湘東大獲全勝,被百姓稱為火官公。同時,因為他是抗戰期間犧牲的我軍最高將領(李嘉瑜比張死得晚)。但最重要的是,正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慘遭遇的同情,讓這樣壹個正直高尚的愛國者壹度被誤認為漢奸,人人喊打,這是莫大的恥辱。最後,張自忠主動為這個恥辱犧牲,以生命為代價表達了自己的清白。他真的是壹個悲劇英雄。

李宗仁

李宗仁:第二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像排名第二的抗日名將林彪,先打了壹場標誌性的壹戰,然後就銷聲匿跡了。臺兒莊戰役殲敵兩萬余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的第壹次勝利。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也被國際上稱為“日本建立現代軍隊以來遭受的第壹次顯著慘敗”。臺兒莊戰役後,李雖然參加了武漢、綏棗、豫南等戰役,但並無建樹。後來,他幹脆被蔣介石絞死了,他和馮玉祥、李壹樣,地位比別人高。但是,只有臺兒莊壹戰,李宗仁也才能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第三名。第5集團軍司令。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壹三淞滬抗戰。它隨著桂南之戰昆侖關的大勝而壹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壹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第5軍作為中國第壹支機械化部隊,火力比日軍強,但對手畢竟是有日軍鋼鐵軍團之稱的阪本師團中村旅(薛嶽萬家嶺之戰面對的是壹個二流師團)。42年,杜以遠征軍副司令的身份率赴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取得了勝利,孫立人在仁安羌打敗了日軍,但遠征軍最終還是失敗了。關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很難說是對是錯,因為有些戰略決策沒有親身實踐很難判斷對錯。個人感覺現在的杜在網絡上有些神化了。

薛嶽:第五名。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從抗日戰爭爆發到抗戰勝利,薛嶽浴血奮戰多年,屢建功勛。他被譽為殲敵最多的將軍,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萬余人。但是,是萬家嶺的勝利讓他壹舉成名,排名第壹。這壹仗消滅了日軍壹個師,在八年抗戰中是絕無僅有的。葉挺稱贊此役與平型關、臺兒莊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嶽為中國抗戰第壹將軍。從數量上來說,薛嶽是當之無愧的。然而,盡管薛嶽在軍事上成績斐然,但他對湖南的治理卻頗有爭議。為了牟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到廣東,導致豐收年餓死無數人,百姓編民謠罵他。

魏:第六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區副司令,長官。魏把排在第六位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期間,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戰役是忻口戰役,沈重打擊了日軍,殲敵數萬。如果劉智沒有在打開娘子關大門的河北潰敗,他可能會在忻口大獲全勝。但忻口之戰畢竟是不敗之戰。43年,魏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時,去了緬甸,取得了名副其實的勝利。戰爭消滅了占領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戰果輝煌。魏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壹,但其他四虎將都是虛名。只有魏是名副其實的五虎將,但正是這個五虎將最不受蔣介石信任。

我們拿什麽來安慰我們的革命先輩?

——與獨臂英雄丁曉兵對話引發的話題。

對話者丁曉兵是武警無錫某團政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黨員”稱號,被共青團中央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被人事部、中國殘聯授予“全國自強模範”稱號,榮獲“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榮譽。

對話時間和地點:2006年6月9日,無錫。

記者: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此時此刻,我覺得最值得銘記的是革命先輩們,他們不遺余力地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打下了壹座座紅山。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今天享受的壹切,都來自於此,是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d:我也有同感。我們這壹代人是看革命電影,聽革命故事長大的,對革命先輩無比崇敬。很多“革命元素”成為了我們童年的美好回憶。我記得我們曾經說過:“苦則思二萬五千裏長征;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兵。”某種程度上,這成了支持我們好好學習,努力工作,珍惜幸福生活的理由。

記者:妳是60年代出生的吧?

d:是的,我出生於1965。

記者:我發現壹個有趣的現象。60、70、80年代出生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有壹些“集體記憶”。60年代出生的人記憶中的革命傳統比較多,70年代出生的人比較少。到了80年代出生的壹代,革命傳統在他們的“集體記憶”中就更少了。

d:跟成長環境有很大關系。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接觸和經歷的東西和我們當時的人不壹樣。他們的觀念、生活態度、價值觀也與過去大不相同。比如,過去我們以壹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有多大來評價他是否成功,比較革命先輩和英雄模範;現在很多人以壹個人擁有多少財富來判斷成功。許多年輕人羨慕和追求“成功人士”,如揮金如土的人和企業家。

記者:可能是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在思想意識上淡化革命先輩和優良傳統。我問過壹些年輕人,他們對長征了解多少。大部分只會說“爬雪山過草地”。反而在談論NBA、電影明星等話題時,更是數不勝數,滔滔不絕。

d:這個現象確實耐人尋味。現在,壹些年輕人崇拜歌手和電影明星,而不是他們的革命先輩。他們的崇拜其實反映了壹種價值取向,壹種社會意識和文化心理。如果任由這種社會意識和文化心理支配年輕人,甚至混淆是非,那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記者:的確,現在有些人以挑戰傳統為時尚。他們可以拿壹切開玩笑,把莊嚴的東西娛樂化,把神聖的東西庸俗化,以達到某種目的。比如,目前有人熱衷於改編“紅色經典”,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徹底顛覆;還有人打著“研究歷史”的旗號,為漢奸“翻案”,給英雄潑臟水...各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很容易影響年輕人對傳統的誤解,帶來精神上的失落。

d:是的,這股洶湧的浪潮擾亂了公眾對是非的判斷,傷害的不僅僅是人民的感情,還有中華民族的精神基礎。我們必須高度警惕,引起騷動,喚起全社會的力量堅守我們的“精神高地”。暫時的物質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萎靡和匱乏。前段時間看了壹本叫《向解放軍學習》的書,感觸頗多。其實我們有很多要學習和發揚的。我們應該知道如何珍惜和利用好壹筆精神財富。弘揚烈士遺誌,踐行優良傳統,既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新世紀新階段軍隊建設發展和更好履行我軍歷史使命的現實需要。

記者:我覺得現在迫切需要的是增強青年官兵對革命傳統的心理認同,培養他們的榮譽感。

我們應該培養強烈的榮譽感!比如佩戴軍功章,營造壹種表揚和認可的氛圍,讓大家對歷史和榮譽有直觀的認識。我的意思是要從制度上采取壹些措施,以此作為保障。我覺得這也是對傳統的壹種弘揚,壹種精神,壹種貢獻,壹種價值取向。

記者:其實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d:意識形態的形成有壹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對我自己來說,我是在傳統的影響下長大的。我是原武漢軍區的壹名戰士。我參戰的時候去了原昆明軍區。我從前線回來後,去了濟南軍區,從濟南軍區到南京軍區,從南京軍區到武警部隊。可以說,每支軍隊都有很多優良的傳統和作風,包括軍隊建設本身的鮮明特色,當然還有很多領導人的領導風格,這些其實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我們經常模仿我們的工作,比如我們過去的領導。

記者:模仿妳的人也很多吧?

丁:(笑)我老婆發現壹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說我跟連隊的戰士當了幹部以後,批評人的口氣、作風,甚至方式,跟我有很多相似之處。

記者:從表面的模仿到內心的模仿,這完成了壹種精神上的傳承。

丁:是的,我們需要精神傳承,了解我們的過去,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我壹直有壹個想法,只有紮根於傳統的沃土,妳才能長成參天大樹。長在水上的東西,可能也有壹些營養,但永遠長不大,用不上。而且根紮得越深,樹就會長得越茂盛,不容易被臺風等災害摧毀。那些沒有根或者根不深的植物,只能隨波逐流,像小草壹樣,經不起歷史和風浪的考驗。

還有壹個值得註意的問題,就是多元化的理念和價值觀本身是有積極意義的,多元會相互借鑒和碰撞,激發發展的活力。但面對多元化的價值觀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作為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她有自己的特點,需要高度的集中統壹。沒有思想上行動上的高度集中統壹,關鍵時候就不可能凝聚自己的力量。

記者:所以必須有壹種主流的、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文化和價值觀來支撐和引領我們前進。

丁:沒錯,就像壹棵大樹,雖然長得茂盛,但也要有主幹。沒有樹幹,就長不大。就像藤蔓壹樣,只能依附在其他物體上,四處攀爬,卻永遠成不了大樹。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壹支軍隊也是壹樣,都需要壹個精神上的“主心骨”。這個“骨氣”是什麽?這是我們革命先輩留下的精神遺產。我們今天所做的壹切,都是先輩開辟的光明大道的延伸。我們心中要時刻有壹個疑問:我們應該怎麽做,才不辱沒我們這壹代人的使命,才對得起革命先輩的熱血和犧牲?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這是壹個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主語言

許·

與丁曉兵的這次談話讓我思考了很多。歷史承載著我們的榮耀和夢想。我們今天的壹切,都和革命先輩有關。我們需要在歷史中,在革命先輩身上找到自己的精神基因。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傳承,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我們這壹代軍人雖然沒有經歷過金戈鐵馬、炮火連天的崢嶸歲月,但是我們這壹代人的使命,應該和革命先輩的遺誌是壹脈相承的。在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這樣壹個特殊的時刻,每壹個有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熱血軍人都應該思考: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去哪裏?怎樣才能延續過去的輝煌?怎樣才能發展* * *的理想?我們該拿什麽告慰革命先輩?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為了迎接國慶,陳春陽和陳春暉決定聯合舉辦“革命先輩”雕塑展。壹系列雕刻多年的與“革命先輩”有關的雕塑將在自家院子裏展出,供村民參觀和瞻仰。陳春陽告訴筆者,舉辦這次“革命先輩”雕塑展,是為了村民參觀,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二是幫助群眾了解革命先輩的形象和事跡,激發愛國熱情,共同來祝福偉大祖國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