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翻譯古文,表達韓非子對商鞅強調“重刑輕罪”,主張“刑而不刑”的評價。

翻譯古文,表達韓非子對商鞅強調“重刑輕罪”,主張“刑而不刑”的評價。

韓非對商鞅重刑思想的發展法家是戰國時期主張法治的壹個重要學派。戰國早中期的法家稱為前法家,戰國晚期的法家稱為後法家。商鞅是早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他的法治理論和實踐奠定了法家思想的基礎。韓非是後期法家的主要代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繼承和發展了商鞅的重法思想。他發展了商鞅的重刑思想,在重賞重罰、名譽平等的基礎上,進壹步強調“求多不求善”和重刑重刑。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韓非看來,“兩刑壹賞”是推進法治最有效的手段。商鞅和韓非都主張重刑。如何獎懲?商鞅基本上主張輕賞少賞。如“重刑輕賞,則愛民而死;重賞輕罰,天下人民不會不愛,人民不會不死。“治國刑多,賞少。”商鞅認為賞是刑的輔助:“夫刑惡,賞助禁惡”。韓非首先主張重賞,理由是“重賞就有所得;刑罰重則禁惡也急。”後來,他強調少獎勵,因為“重罰少獎勵,愛民者死;“賞大於刑,不愛民於類,民不亡於類,以響應商鞅“愛民以重刑”之說,又因“刑勝而民安,賞繁則奸。“韓非的這種變化,說明重刑走極端,必然導致輕賞少賞。

2.韓非是商鞅以刑除刑思想的捍衛者。韓非在商鞅的基礎上繼續討論重刑的原因。“所謂重罰,強奸的好處是罰款,加進去的就是大的。人們不會為了小利去犯大罪,所以強奸會停止。所謂從輕處罰,強奸的好處大,雪上加霜的小。人慕其利,以其罪為榮,故奸不止。”比較分析了重刑和輕刑在制止犯罪中的作用,認為重刑比輕刑更能制止犯罪。重刑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懲罰罪犯,也是為了預防犯罪。“被丈夫嚴懲的,不是罪人。”重刑打擊盜賊等重大犯罪,威懾教育公民不犯罪:“重刑者,賊也,畏罪者,良民也”,“奸罪重,止國之惡也。”懲罰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對人民的統治,而不是消滅人民。所以“認識主才能獎賞他,設定可以避免的刑罰”。雖然韓非意識到法律不可避免地有其副作用,“法難”,“法無難,天下無害”,但即使是先賢也不得不承認“有條不紊,但水中有浪。我想多壹些,但是沒辦法。”但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我們只能在地獄裏對待犯罪行為來付出代價,但絕不能心軟,更不能容忍和扶植叛徒。“不想受罰,就仁政;但該罰的要罰,法律也是“不僅如此,還要”該執行的要執行,輕的不要來,重的不要來。這叫以罰代罰。罪重而刑輕,刑輕,謂之刑。”重罰可以做到“以罰代刑”,輕罰則會導致“以罰代刑”。所以重刑比輕刑更能阻止犯罪。

3.“法無等級”、“法不貴”的思想是韓非為實現法治而提出的最激進的主張。他在《遊都》中陳述“法不貴,繩不曲折,法有所加。智者敢言,勇者敢辯,刑不離大夫,賞不離凡夫。”同樣的思想在《商鞅》中表述為“壹刑”:“所謂壹刑,無等級之分。自香清、將軍、大夫庶人以來,有人違抗王命,違反國家禁令,制造混亂,罪大惡極。”從上面兩段可以看出,商鞅首先提出了“刑無貴賤”的思想,商鞅進壹步發展為“法無貴賤”。應該說,這種思想是作為三代盛行的“大夫不可罰,庶人不可禮”的直接對立面出現的,其矛頭直指貴族特權。因此,它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為後世抵制法外特權奠定了理論基礎,應予以充分肯定。

4.商鞅主張重刑主義,反對儒家的德治思想,認為“仁義不足以治天下”,宣揚“禁止奸,重刑”。同時,他並不否認道德具有壹定的作用,並根據自己的法治理論論述了道德的作用。商鞅說:“聖人能以心治人,故能發力。力大無窮,強森威、惠、德、李”。承認道德的鼓舞作用,但鼓舞作用和道德不是來自國王的性格而是來自國王的力量,而國王的力量來自刑罰的威懾力。所以商鞅進壹步指出:“刑生強,強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來自刑”。在商鞅眼裏,德只是刑的衍生物,刑的實施才能在法治國家的環境中形成道德風尚。“殺以刑逆,義以暴合”,不僅刑罰能產生德性,暴力也有意義。商鞅的“德從刑出”是為自己的重刑思想辯護,過於偏激,接近詭辯,所以不為韓非所取。韓非把刑事道德稱為國王操縱人民、統治國家的“第二把手”。“第二把手也是刑事道德。什麽是犯罪道德?都說殺生是刑,慶賞是德。”雖然有刑德結合的順序,但還是反映出韓非比商鞅更重視道德,或者至少不認同商鞅“德生於刑”的觀點。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殺戮不是懲罰的全部,慶祝獎勵只是道德的壹部分。韓非對此沒有深入探討。如果擴大,有可能進壹步提出“懲罰為主,道德為輔”等口號。韓非之所以更註重道德的作用,可以從他與老師的關系中找到原因。韓非師從荀況,荀況是儒家,荀況的“隆禮之法”思想對韓非有潛在的影響。再加上韓非的“愛學刑魔之名”,導致韓非將“刑德”與荀況的“隆禮之法”結合起來。如果荀況能夠引入法家的壹些思想來改造儒家,那麽韓非在荀況改造之後就很難完全排除儒家的影響。

但是,韓非畢竟是法家,壹直沒有放棄他的法治思想。他雖然把刑罰和道德結合起來,但仍然主張“以德服法”,認為“強則人之,弱則人之,所以智。”婆家不兇,慈母卻失去了兒子。我知道權力可以制止暴力,但美德不足以制止混亂。" 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