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抗美援朝的口號是誰的?

抗美援朝的口號是誰的?

壹直以來,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爭論都是圍繞著中美、中蘇、美蘇之間的博弈展開的。更廣為人知的是中美之間的較量。誌願軍用血與火譜寫了英雄的歷史歌曲,但朝鮮戰爭的硝煙本來就是美蘇造成的。隱藏在這場戰爭背後,看似冷漠的蘇聯對朝鮮戰爭產生了什麽樣的影響?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斯大林,就像他的名字壹樣,堅強冷酷如鋼。在俄語中,斯大林的原意是“鋼鐵”,但這個鋼鐵的同誌,這個壹直是強人的人,聽到誌願軍決定赴朝參戰時,流下了眼淚。

讓我們把歷史的車輪轉回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誰都能意識到日本戰敗是確定的事實。1945年2月4日至1年2月美蘇英秘密舉行的雅爾塔會議上,美蘇就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大國利益分配問題逐漸達成* *諒解。日本戰敗後,朝鮮半島獨立也被提上日程。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專門問美國總統羅斯福是否有外國軍隊要進入朝鮮,羅斯福沒有回答。1945年8月9日,日本投降前夕,美國提出朝鮮半島由美國和蘇聯分別占領,得到蘇聯的承認,從而演變為朝鮮半島分裂為南北陣營的導火索。

半島分裂對蘇聯和美國來說不是最好的結局,但也不壞,但對朝鮮人民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事實。此時,南北朝鮮人民掀起了民族主義運動,要求建立朝鮮國家。美蘇也在南北扶植自己的勢力。從1949年6月到1950年6月,朝鮮和韓國在三八線附近發生了2000多起糾紛,這種武裝沖突不斷升級,最終於1945年6月25日全面爆發戰爭。

隨著蘇聯檔案的公開,我們了解到,在斯大林同意後,朝鮮方面下令越過三八線對韓國進行突然襲擊。在1950,1之前,斯大林壹直反對朝鮮采取軍事手段解決半島統壹問題,以避免與美國在遠東陷入沖突。然而,65438年6月30日,斯大林突然給蘇聯駐朝鮮大使發電報,聲稱準備在半島統壹問題上幫助朝鮮。朝鮮欣喜若狂,斯大林也提醒朝鮮暫時不要把這件事告訴中國。為什麽斯大林在1年底突然改變對朝鮮的態度,對還在蘇聯訪問的毛主席等人保密?

指1950年2月中蘇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大連協定》。根據這些協議,蘇聯同意放棄在中國的特權,在1952之前將中國長春鐵路的全部權利和財產無償移交給中國,同時從旅順口和大連抽調蘇聯軍隊。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蘇聯在這個時候失去了唯壹的海港和不凍港,走向了太平洋。同時,斯大林也清楚地知道,新中國是不會同意蘇聯租借中國港口的。結果蘇聯失去了在亞洲的戰略支持,這是戰略利益的巨大損失。這就是為什麽斯大林在中蘇協議簽訂前1950+0的6月底同意朝鮮進攻韓國。如果戰爭勝利,蘇聯將控制整個朝鮮半島,然後朝鮮半島的仁川、釜山等港口將取代旅順口和大連。斯大林原本承諾先幫助中國解決臺灣省問題,再考慮朝鮮問題。後來他改變了主意,這不能說是斯大林基於蘇聯利益做出的選擇。當朝鮮戰場局勢逆轉,擺在中蘇面前的問題變成了中國是否出兵援助朝鮮。

戰爭初期,韓軍無論是軍政還是領導人,都陷入了速戰速決的樂觀思想。1950年6月28日,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後,韓軍奪取首爾,7月31日占領錦州,迫使韓軍退守釜山。雖然朝鮮自以為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但戰事的拖延讓中國越來越覺得有出兵援朝的準備。毛主席在八月和九月初會見朝鮮代表時指出,朝鮮軍隊的錯誤在於沒有建立足夠的預備隊,而是全線平均分配兵力,而不是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只是想擊退敵人,奪取領土。

然而,此時朝鮮方面彌漫著速戰速決和冒險主義的情緒。朝鮮領導人沒有考慮美國出兵的可能性,預計壹個月後結束戰爭。美軍參戰後,他提出了“8月將是勝利之月”等口號,仿佛孤註壹擲地做孤註壹擲的打算。但是戰爭已經陷入了僵局。9月10日,當中國建議朝鮮軍隊考慮戰略撤退時,朝鮮領導人的回答是“我從未考慮過撤退。”1950 9月15麥克阿瑟發起仁川登陸,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韓軍後方突襲,形勢立即發生嚴重變化。這個時候,中國覺得出兵朝鮮是必然的。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於7月1950日成立誌願軍前身東北邊防軍,赴東北加強邊防。

1950 10 10月8日,誌願軍已經集結完畢,毛主席對中國入侵朝鮮有了透徹的了解,中國要出兵了。原因已經包含在“抗美援朝,保衛祖國”的口號裏了。抗美援朝是壹場保衛祖國、保衛國家主權和利益的戰爭。但此時的中國戰火紛飛,國內經濟遭受極其嚴重的破壞,軍隊的武器裝備和補給也很困難。所以請求蘇聯援助是中國唯壹的選擇。於是周總理飛到莫斯科,第二天又趕到黑海附近的斯大林療養院與蘇聯談判。這時,周總理帶著兩種意見來談判:出兵和不出兵。

作為東方集團的老大哥,蘇聯無疑有能力與美國抗衡,但也正是因為這種能力,蘇聯在朝鮮戰爭中畏首畏尾,不敢采取任何引人註目的行動。當中國表示難以出兵時,斯大林沒有挽留,甚至提出將朝鮮的主要兵力、武器、物資和人員撤到中國東北,以便日後重新進入朝鮮。斯大林還說,既然中國不打算出兵,就應該考慮如何安置朝鮮同誌及其武裝力量。

根據事先國內的協議,周總理的出兵意見要求蘇聯提供物資援助和空中援助。當時中國空軍剛剛成立,根本無法與美國空軍抗衡,而戰爭中失去空中援助必然會使誌願軍陷入極大的困境。斯大林雖然同意提供空中支援,但前提是蘇聯飛機不能越過鴨綠江,只能在後方和前方活動,以免被敵人擊落和俘虜,這樣會對蘇聯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但問題是,中國南方的軍隊入朝必須跨過鴨綠江,戰場也在朝鮮境內。蘇聯空軍過鴨綠江意味著沒有提供空中掩護,談判壹度陷入僵局。

10 6月10日和6月11日,周總理再次與斯大林舉行會談,但斯大林關於空中掩護的答復始終沒有讓中國滿意。斯大林堅持認為蘇聯空軍沒有準備好,不可能出動飛機支援誌願軍兩到兩個半月。最後雙方決定放棄朝鮮,讓朝鮮武裝暫時撤退到中國東北。

周總理趕赴蘇聯的當天,也就是65438年10月8日,毛主席下令組建誌願軍,並任命彭先生為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決定出兵朝鮮。當天,彭先生前往東北,向誌願軍幹部傳達了65438年10月9日出兵朝鮮的決定。

周總理和斯大林的聯合電報在65438年6月+10月65438年+10月0日送到毛主席手中時,已經是65438年6月+10月65438年+2月的下午了。毛主席接到電報後,給彭先生發了壹份急電,命令暫時不要進行,誌願軍仍在原地訓練,不要外出,並要求彭先生立即回京商議。65438年6月+10月65438+3月下午,再次討論出兵朝鮮的問題。蘇聯無力提供空中援助使得這場戰爭的結果更加難以預料。沒有人能確定擁有強大火力的美國軍隊能否贏得這場戰爭。會上,毛主席說服了彭先生等人,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要立即出兵援助朝鮮。

當國內決定出兵的電報傳到遠在蘇聯的周總理手中時,他與蘇聯恢復了談判。此時斯大林準備讓朝鮮武裝撤到中蘇,他還準備繼續把空中支援問題作為與周總理談判的籌碼。但當周總理告訴斯大林,無論蘇聯是否出動空軍,中國都要出兵援朝時,斯大林當即表示,這意味著誌願軍要付出巨大代價。中國真的決定了嗎?周總理回答說:“這些問題,毛主席和政治局的同誌們都認真研究過,仔細考慮過。”斯大林聽了周總理的陳述,既震驚又感動,於是流下了眼淚。他說:“中國同誌更好。”

1950 10 6月19日,誌願軍渡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25日,誌願軍在朝鮮戰場打響了第壹槍。幾場勝利下來,原來的“恐美癥”基本消除了。誌願軍士兵以五戰的結果牢牢控制了朝鮮戰局,迫使美國與中國誌願軍進入相持階段,從19565438+11 6月到朝鮮戰爭結束,是邊打邊談判。誌願軍不僅以第壹階段的勝利震驚了美國,也極大地震驚了蘇聯。斯大林這才決定向中國提供大量蘇聯武器援助。

等到誌願軍全部裝扮完畢,已經進入中美對抗時期,如果蘇聯從戰爭前期的幾場戰鬥中提供武器裝備援助,戰果將會翻倍。1951年4月22日發動第五次戰役後,美國意識到如果繼續下去,將是壹場長期相持的戰爭,而中國也感覺到在技術和裝備上處於劣勢,很難在短時間內殲滅敵人的重武裝集團。如果當時有蘇聯的裝備,前五次戰役會打得更好,但是沒有前五次戰役的勝利,蘇聯也不會提供大量的裝備,真的很無奈。抗美援朝期間,蘇聯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和23個空軍師的軍事援助。對中國來說,其武器裝備不僅幫助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作戰,還幫助中國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軍隊的現代化。

但是,這種援助不是免費的,需要中國購買。為此,新中國背負了巨額外債,用了14年才還清。基於朝鮮戰爭後的中蘇友誼,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量技術援助,幫助中國工業化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飛躍,這是我們無法忘記和抹去的。同時也要知道,正是誌願軍戰士的浴血奮戰,才給中國帶來了70多年的和平。抗美援朝不是壹個軍閥的名字,而是中國人民保衛自己國家和新中國成立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