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名分壹般是最高統治者,比如對孔子尊王儒家來說,周天子的命令、魯國國君對大臣的命令,就是大義名分。周天子要求某國討伐別人,某國就得到了討伐別人的大義名分。《信長之野望》裏朝廷讓某個大名討伐另外壹個大名,得到的討伐令也可以算大義名分。南宋、南明、蔣記在對抗外敵時,也可以認為大義名分,比如朝鮮痛惜於明朝中國亡國,對她們來說,反清復明也是大義名分。
問題二:大義名分什麽意思?有些動漫的主角說我們沒什麽大義名分啦!什麽意思? 日語中的壹個成語。
就是正當的理由的意思。
アニメに日本語を教わっている、大義名分が立つね。
通過動畫片來學日語,正當的理由成立了呢。
問題三:名份的意思 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夫妻的關系稱為『名』;相應的責任、義務稱為『分』。在名分的教義下,進行人倫價值的判斷,人倫價值稱為『大義』。自古以來,「華夷內外」?「是非善惡」都有基本的價值判斷。儒家思想認為,只要人人遵守這個價值觀,不需要君王、政黨專制、網絡警察、輿論控制、就能夠達到社會穩定和諧的目的;反之違反大義名分的話,即使花費巨大社會成本也不可能維持統治。
名位與身分。
《莊子?天下》:“《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南朝 梁 何遜 《答丘長史》詩:“宿夕敦遠遊,名分乃異路。” 宋 嶽珂 《H史?禦名不聯字》:“其實去聯文,尊王統,所以辨名分,示等威也。” 清 李漁 《奈何天?鬧封》:“只因這三位主母,都是不曾正過名分的,大的說是大,小的又說是大,若還只封壹位,就有無限的爭端。” 沈從文 《顧問官》:“至於落在冷門的家夥,即或名分上是‘高參’、‘上校’,生活可就夠苦了。”
猶名義。
《商君書?定分》:“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聞壹多 《關於儒、道、土匪》:“在這種合作中,權利來了,他以儒的名分來承受;義務來了,他又以道的資格說,本來我是什麽也不管的。”
問題四:誰介紹壹下朱熹的大義名分論? 請參考以下資料
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采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壹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壹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系的含義:①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壹。“太極只是壹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壹太極,物物有壹太極。每壹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壹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壹分殊。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位的範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壹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壹性的,氣為客,為後,是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並從氣展開了壹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壹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壹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壹,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壹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並且相互統壹。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系。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知輕行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專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揣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壹在人身上,缺壹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系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饑食渴飲之類。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系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系,“人心”須聽命於“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探討了天理人欲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的欲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欲,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欲望。
問題五:名分是什麽意思 名分 [míng fèn]
[釋義] 1.名位與身分。 2.猶名義。
問題六:企業壹定要"樹立光明正大的,符合大義名分的,崇高的事業目的"嗎 企業壹定要樹立光明正大的,符合大義名分的,崇高的事業目的
因為這樣才能獲得長遠發展
否則只能獲取短期利益
問題七:日本幕末時期保幕府各番的“大義名分”為何? “大義名分”在日本歷史進程中是很重要的,任何行為只要掌握了“大義”的旗幟,就占據了道義上的制高點。但是這個“大義”並不是絕對的,而只是壹個很模糊的東西。南北朝時期,南朝北朝分立,按理說大義在南朝壹邊,但是北朝另立光明天皇,也號稱“大義”,但實質上仍然是謀反而已。所以大義只是壹個政治口號,並無絕對,敵對雙方要找到證明自己的正確性的說辭,總是不難找到的。
幕末時期,派系林立,倒幕派主張“尊王攘夷”、而幕府則采取“公武合體”來對應。利用加強幕府和皇室之間的聯系(比如聯姻)等手段想以此來證明自己與朝廷是壹體,治理天下是正當的。這是雙方的大義之所在。
後來薩長等強藩接到明治天皇密詔準備發起武裝倒幕,幕府將軍則以主動交出政權來避免和擁有大義名分的倒幕派正面沖突,這就是“大政奉還”,所以大政奉還並不是倒幕派的大義,只是德川慶喜的壹次緩兵之計而已。但是倒幕派並未因此而松懈,仍然派兵包圍了皇宮,擁簇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復古”,幕府將軍逃出京都退往大阪。之後幕府不甘心就此失敗,從大阪糾集兵力向京都進軍,打出的旗號是“解救天皇,鏟除奸臣”,結果在伏見、鳥羽之戰中被明治軍擊敗,慶喜逃往江戶, *** 軍乘勝追擊包圍江戶城,最後德川慶喜投降,德川幕府垮臺。
所以,在倒幕戰爭沒有爆發之前,倒幕派的大義是“尊王攘夷”,幕府的大義是“公武合體”,在倒幕戰爭中,倒幕派的大義是明治天皇的密詔,而幕府的大義則是所謂“解救天皇,鏟除奸臣”。“大政奉還”並不屬於雙方的大義旗號。
問題八:皇和王 有什麽區別 皇是集團總裁,王是分公司總經理。
全國能有很多王,但是只能有壹個皇。
問題九:新人想問壹下,為什麽炮姐和黑子都呢麽怕舍監 大義名分
問題十:蜀漢為什麽必亡 蜀漢面臨的局勢:打是找死,不打等死
第壹,從國家實力來看,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壹環,甚至可以說,蜀漢和魏吳不是壹個等量級的國家。對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壹開始就坦承:“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從三國後期來看,在天下十四州中,魏國壹家就有十州,吳國有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州(荊揚兩州與魏國***有),而蜀漢只有益州壹州。在那個時代,人口可能是比領土更為重要的國家實力指標。根據當時的官方資料,蜀汗滅亡時的人口只有28萬戶、94萬人,而吳亡時則有52.3萬戶、230萬人,魏的人口則有66萬戶、443萬人。很明顯,吳國人口只有魏的壹半,而蜀漢則更只有吳國的壹半不到。
這壹差距直接反映到軍事實力上,蜀漢的軍隊規模約在10萬左右(《三國演義》裏動輒幾十萬大軍大戰肯定是吹牛),吳國則在23萬人左右,而魏國可能在40萬人以上。也就是說,即使是吳蜀同盟,兩國的軍力也不足以滅魏,指望蜀漢單挑贏魏國毫無可能。
諸葛亮在當時實際上陷入了壹個無法自拔的歷史悖論當中:蜀漢在三國中實力最弱,如果不在短期內通過開戰擴張實力,長遠來說必然死路壹條,道理很簡單,和魏國的實力差距放在那,和平競賽是沒有希望的;但如果打的話,蜀漢與魏國的軍事實力不在壹個等量級上,諸葛亮也不以臨戰指揮見長,數次北伐的鎩羽而歸已經很說明問題,更何況,與比自己強大的敵人開戰,蜀漢必然是窮兵黷武,國力將在壹次次的戰爭中逐漸減弱。
對此,諸葛亮顯然是陷入了痛苦的清醒當中。《後出師表》有雲:“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用現在的流行語言說就是,打是找死,不打是等死,反正都是死,還不如奮力壹搏以攻為守,“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妳或許可以說,在蜀漢沒丟掉荊州之前,蜀漢的實力不弱呀。而事實上,在關羽敗亡之前,蜀漢也從未占據荊州的全部,荊州內部壹直是三國瓜分的態勢,並且蜀漢占領的那幾個郡還屬於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
偏安四川是蜀漢的唯壹選擇
更關鍵的是,荊州本就不是蜀漢有能力長久占據的領土,“失荊州”應該算是歷史的必然。而也這就直接進入了“蜀漢必亡”的第二點。
去年剛剛去世的田余慶先生在《秦漢魏晉史探微》中多次涉及到了這壹話題,明確提出“歷史上並沒有割據益州的人長期跨據荊益二州以成穩定局面的先例”,“在紛爭局面下,恃三峽溝通”。
事實上,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曾提出了“跨有荊益”的建國構想,也擬定了從益州荊州兩路出兵伐魏平天下的戰略規劃(“天下有變,則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但在田先生看來,在孫吳已成為荊州支配力量之後,《隆中對》“跨有荊益”的構想已然失去了現實基礎,反而會讓蜀漢陷入與魏吳兩線作戰的窘境之中。也正因此,諸葛亮於關羽敗死之後,很快放棄了這壹設想,既不同意劉備伐吳,自己當政之後也與吳交好,守益棄荊。
田先生還說了壹句讓我有點傷感的話:“歷史決定了劉備是壹個奔竄求存的角色,歷史只給了諸葛亮壹個小國寡民的政治舞臺。”
蜀漢失去荊州不僅在於領土和國力上的損失,對其爭霸天下,更造成摧毀性打擊:蜀地本就不是壹個進取之地,壹旦入蜀,就只能成割據之局而徹底喪失了進取的可能性。對此,田先生也說的很直白,“入蜀是劉備唯壹退路,入蜀後只能成偏霸而無興復漢室之可言”。
如果說此前所言“戰亦亡,不戰亦亡”是蜀漢無法逃避的歷史悖論,那麽,“入蜀”的利弊得失則成為了蜀漢又壹必須面對的巨大悖論。
當然,第二點只是徹底封殺了蜀漢統壹中國的歷史可能性,那麽,除了實力差距之外,蜀漢偏安四川這壹最低限度的要求為何也無法維持下去?這只有交給第三點了。
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