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如何解釋先鋒派詩人的“先鋒”?

如何解釋先鋒派詩人的“先鋒”?

類別:文化/藝術> & gt文學> & gt小說

分析:

中國新詩從梁啟超1899提出“詩界革命”至今,已經走過了百年歷程,從黃遵憲的“我寫我口”,胡適的“文學實驗主義”,到朱自清的“壹詞多義與散文文化”。詩歌的功能基本上是簡單化、世俗化,表現為社會化、個性化、功利化。

什麽是“先鋒”?其本義來源於著名的法國《拉魯塞詞典》——所謂先鋒部隊,是指壹支武裝力量的先鋒部隊,其任務是為這支武裝力量進入行動做準備(軍事術語)。“先鋒”壹詞的歷史始於法國大革命,後轉向文化和文學術語(始於19世紀初);無論是軍事先鋒、政治先鋒還是文化先鋒,他們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起源於浪漫烏托邦及其彌賽亞式的狂熱,其所遵循的發展路線與更早、更廣的現代性概念有著本質的相似。”說白了,現代主義也就是“前衛”!它包括“象征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意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意識流派、荒誕等等。”其傾向是反映現代西方社會中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個人與自己之間的畸形異化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的精神創傷、變態心理、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

“先鋒派”的藝術特征是反對傳統文化,故意違反既定的創作原則和欣賞習慣。在藝術形式和風格上片面追求新奇;堅持藝術高於壹切,不承擔任何義務;註重對內心世界的探索,細膩地描寫夢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間世界,在技巧上廣泛運用暗示、隱喻、象征、聯想、意象、通感、知覺等手法,探索人物內心的奧秘,意識流,制作無關事件。

齊頭並進的多層次結構。特點,大家很難理解!

五四時期的新月派、湖湘派、象征主義派、現代主義派等,他們的作品基本上是多元化的。後來到了七八十年代,由於這壹階段政治革命的意識大於詩性革命,使得麥克風作為政治和教育工具的功能出現了。從80年代後期開始,這種現象開始個性化,到了90年代愈演愈烈,大量作家出現,以此來撫慰自己的情感,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湧現出大量和風細雨的個人詩,撫慰情懷。提出了“詩以語終”的詩歌形式,強調語言表達。

七八十年代出現了北島、舒婷、楊煉、顧城等詩人,其中舒婷只有中學畢業,而楊煉、顧城甚至沒有受過完整的中小學教育。楊煉是當時壹位默默無聞的詩人,他的作品有《失落的國家》和《* *》等。舒婷代表作《致橡樹》顧城名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做到了。他們的詩基本上都是在內容和思想上下功夫,從他們的詩中可以看出,表達“自我”的情感遠大於“自我”。舒婷1980的《壹代人的聲音》總結說,這壹時期的朦朧詩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當時政教的傳聲筒,卻沒有體現出思想前衛的特點!

80年代後期,“先鋒詩歌”正處於巔峰,但作者幾乎都是從校園裏走出來的詩人。他們最流行的術語是“生命意識”和“使命意識”,提出了“詩以語言終結”的口號。以當時的先鋒派詩人陳超為例。雖然他是壹個知識淵博的學者,他也知道語言個性化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性,但他說“詩歌源於詩人生命的深層沖動。”這壹時期思想先驅的典型代表,如歐陽何江、翟永明等,他們的作品充滿了對個體生命和現實社會的思考。他們中的壹些人甚至成為女權運動和民主政治改革的精神先驅。寫這個讓我想起王國維的壹句話:“所有的哲學家(指中國)都想同時成為政治家。”"沒有哲學家是孤獨的,但詩人依然存在。"他感嘆中國的哲學和藝術(包括詩歌)。

都是政治的附庸,所以這是當時中國哲學藝術不發達的主要因素(壹)!

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先鋒派詩人在生活和社會變革的壓力下,從詩歌先驅向詩歌先鋒轉變。這壹時期的詩人雖然依然堅持詩歌的純粹和崇高,但是在語言上更加崇高!比如沙溢的“生存不是借口”就能說明問題。

現在,20世紀初,出現了壹個更特殊的“先鋒”詩人群體,他們說:“先鋒是新詩的重要特征之壹”,於是20世紀自由詩就成了激進的專利。他們的激進來自於他們對傳統文化詩歌的無知,對中國傳統詩歌的疏離,對外國詩歌的盲從,自我發泄和遊戲的功能,以及對自由和個性的過度追求。不願意把傳統和個人才華結合起來,他說:“我寫詩是為了‘自由’,是為了宣泄,不需要博學,但必須有我自己。”於是乎,在今天的詩壇,大家可以看到,什麽是晦澀,什麽是頹廢,什麽是厭世,甚至是無知和狂妄,才是今天詩壇的亮點!也成為了當今詩壇最大的流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