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諸家對客家的研究,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可喜現象,他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見解,安發表時間為序,粗略地歸納壹下,有以下幾種觀點:
1.“中原最純正的漢人後裔”說
2.“土著(古越族)”說
3.“源於整個古中原地區”說
4.“南方各民族融合”說
5.“漢族與土著融合”說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壹員,具有顯著特性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中的壹個地緣性群體。而客家文化是這個群體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為適應和改造生存條件而創造出來的全部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壹旦這種文化產生,它就成了該群體的識別標誌及維系該群體生存與發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換句話說,沒有客家群體,就不會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沒有客家文化長期穩定的發展,客家群體也是不可能具有那麽強在的生命力,以至於經過數百上千年之久,還能維系到現在。
客家民系分布很廣,其中粵閩贛邊三角地區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國外以東南亞為主。據學術界估計,客家人現約 有4000至5000萬左右。 客家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以移民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為什麽說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為這種文化的產生有非常明確的地域範圍,它只產生於贛、閩、粵三角地區,而不產生於其它地方。
客家歷史
為什麽在這裏會產生具有如此強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原因壹方面是由於這裏是壹塊四周被大山包圍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羅霄山脈,東面是武夷山與九連山脈,南面是南嶺,在羅霄山脈的中段還有壹條雩山山脈與武夷山相連結,從而把江西的南部與中部隔開,形成壹個對外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生活在這裏的原始居民是與贛、閩、粵、浙等南方地區同壹族屬的百越民,他們“各有種姓,互不統屬”。秦漢以後,由於北方漢子不斷進入該地區,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漢化,有的被強制遷往江淮地區,有的則退出平原,進入深山老林,成了歷史上曾經名藻壹時的“山越”民,所以,從總的方面看,這裏早已是壹塊人煙稀少的地方。兩晉之際,尤其是唐宋之際,由於北方不斷遭受戰爭的摧殘,農村經濟雕敝,因而使得大批難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計。在經過不斷輾轉遷徙之後,部分移民來到了這塊被大山屏蔽的贛、閩、粵三角地區,與當地土著相互雜居,並在相對封閉的社會與自然條件下,與土著民相互融合,從而創造出壹支以漢文化為主導的、與周邊文化相區別的地域文化,這就是客家文化。所以,組成該文化的原始基礎是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漢唐風韻的中原漢文化,而推動該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巨大動力是唐宋以來大批進入贛、閩、粵三角地區的北方移民。故有學者稱其為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亦不為過。
正是由於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而且還具有作為移民這壹特殊群體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強烈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移民在離開祖居地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的眷戀。同時,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長壹段漂泊流離的經歷及到達定居地以後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從而錘煉出客家人堅忍不拔的意誌、勇於開拓的精神、勤勞樸實的品格及善於用血緣、親緣、地緣等各種條件建立同宗、同鄉、同壹文化內相互合作關系的團體主義精神。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確保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實現由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轉變需要。正是由於他們在不斷遷徙中求得了生路,尋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出了“人唔辭路,虎唔辭山”、“命長唔怕路遠”、“樹挪就死,人挪就活”的價值觀念。 客家民系的形成歷史久遠。客家人原屬中原漢民,歷史上因為戰亂經過多次遷徙,最後逐漸在廣東、福建、廣西、江西、四川、臺灣、香港以及海外等地定居下來。客家文化是中原漢文化與南方的土著文化的融合的產物。客家文化的主體是漢文化,因為她更多保持著漢文化的基本特征,但在不少方 面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響,這就使客家成為既不同於土著又不完全等同於中 原漢民的壹個漢族民系。客家話是漢語八大方言之壹,客方言的分布地域很廣。各地的客家人,雖 然所說的客家話有些差異,但相互間不會出現交際上的困難,因為客家話盡 管有許多不同的變體或曰次方言,其基本特征卻大體相同。客家歷史源遠流長,培育了大批對中華民族的文明與進步作出重要貢獻的 出類拔萃的風流人物如洪秀全、黃遵憲、孫中山、朱德、葉劍英等。
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其核心在於團結和奮進。這在客家遷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體的表現。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團結的精神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南方播衍而不被遷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贛南,廣東梅州的多層圍壟屋永定的土樓、長汀的九廳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築,既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壹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征。在永定的壹些大型土樓內,有石柱雕聯、石鼓承柱、雕梁畫棟;有天井、花園、假山、盆景、魚池,美不勝收。甚至還有土樓附設學堂,樓有樓名,柱有雕聯,如“振成樓”、“振綱立紀,成德達才”、教人遵綱紀,重德才,奮發進取。這些文化印記無不閃耀著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精神光芒。
其次,這種團結奮進的精神特質,還表現在對異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遷,是中原的漢人與遷徙地土著長期鬥爭而又走向團結的過程,並最終形成了***同體。今天的客家,絕不單靠入遷的中原漢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經過與當地民族融合而發展壯大起來的,也有其他民系遷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運動,提出“天生天養和為貴,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人,盡是姐妹之群”的口號,表現出客家人希望與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壹視同仁那種樸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區,人們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寬容和親善的,儒、道、釋以及基督等教可以親如壹家、同居壹寺。連劉邦、項羽這對冤家也可合祀壹龕接受人們的膜拜。媽祖本是沿海地區人們航行的保護神,客家人也把她請到山鄉,作為山鄉的保護神。客家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長期的遷移養成了兼收並蓄取其長、開拓進取不保守的民風,使客家民系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客家圍屋
客家先民進入贛南之前,這裏的土著居住的多為幹欄式(架空地面樓居)居所。而土圍子,則是明末清初時期,贛粵邊境菲盜四起,社會動蕩不安,家客的大戶人家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財產,不惜耗費巨資苦心經營修築,其結構形式由粵東客家標準格式——圍攏屋發展變化而成。這壹座座固若金湯的龐大建築,四角建有炮樓,樓內連通,相互呼應,火力交叉如網;禦火攻,圍內設有多處消防註水口;防圍困,圍內置設多處糧倉……對於圍屋,如果分得細壹些,還可以看出兩種基本模式:實心式空心式,實心式,圍內主體建築采用“廳堂式”,只是將兩側橫屋升高,連成全封閉式的方形圍屋平面,如關西新圍,面積10000多平方米,內有三條(壹主二次)三堂式中軸線,門道重垂,廊環巷深,廳前還有禾坪、照壁、馬廊及花園等設施。空心式,如楊村燕翼圍,面積2500平方米,圍內不設主體建築,只沿圍的四周建房舍,中間除水井外,就是壹個大禾坪。
如今的贛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壹,居住著700多萬客家人。當遙遠的歲月成為往事,而這浸潤著客家人血與淚的圍屋形式,亦在世人眼裏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園構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號。它凝聚了客家人整體的心靈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經歷的歲月滄桑,留存人們的心裏,構成飄泊他鄉客家人夢牽魂繞的呼喚。
客家節日
歲時節令的民俗活動起源很早,如春節,源於上古社會的“臘祭”,“過年”的傳統也起源於上古。除過年過節,還有四時節令,以及其它俗信紀念。這些活動表達了人們的善良心靈,特別是隨著時代的前進,人們在傳承舊俗中,不斷摒棄陋俗、繼承良俗、增添新俗,使傳統的歲時節令民俗活動更加絢麗,展示出中華民族客家人的傳統文化風采。
客家祭祀
客家人對於喪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識很濃,對慎終追遠的事,十分重視”。壹般喪葬儀規可分為葬、埋葬和葬後三個部分,或謂之三個階段。
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所以他們的婚姻禮俗深受古時風尚習氣的影響;客家人屬性成規,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為鄉閭譏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所謂六禮是:"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
客家農事
客家人多住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為最。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農家肥料,以"漚糞"或"漚火爐灰"作糞種,參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後,收割時,不雇工; 約左鄰右舍的婦女,到時她們自帶鐮刀來田裏幫助割水稻。這叫“幫工”等她們各家收割水稻時,被人"幫"過工的婦女再"幫"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團結互助、平等相待的好傳統的充分表現。
客家服飾
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農村女子普遍系著的壹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繡,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勞動者則多穿對補救短衫的,俗稱褂哩。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
鞋襪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