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團隊口號 - 中國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戲劇創作綜述

中國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戲劇創作綜述

中國早期的戲劇壹般稱為文明劇和文明新劇,也稱新劇。據許介紹,這部“文明劇”最初是由女觀眾命名的。“他們認為不打不鬧的婚姻叫文明婚姻,所以不打不鬧的戲應該叫文明戲。”(《戲劇創始時期回憶錄》,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第124頁)。洪深認為,壹部劇之所以可能被稱為文明劇,是因為它是從歐美日等文明國家傳入的。無論如何,“文明”這個詞總是意味著壹種贊美。(洪深:從中國新劇到話劇)。五四以後,“新劇”這個詞用得比較多,有時也叫“愛美劇”或“話劇”。直到1928,drama才被正式命名為“Drama”。

中國最早的戲劇運動是上海聖約翰學院於65438年至0899年演出的《官場醜史》。中國最早的戲劇團體是東京1907(1906 65438+2月)組織的春柳社。

中國戲劇經歷了文明新劇——美劇——左翼劇——國防劇——國統區和解放區歷史劇——新歌劇——先鋒劇的發展階段。

左翼戲劇時期,又稱“新戲劇運動”時期,提出了戲劇大眾化和無產階級戲劇的口號。1930年8月,“左翼劇團聯盟”成立。1931開頭,改為“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從整體上看,左翼戲劇運動的理論探索成果大於創作成果。

壹、文明的新戲劇——中國現代戲劇的萌芽和誕生

(壹)戲劇的引入

19年底,由西方僑民引入中國。

(2)文明新劇(話劇)

1907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的春柳社開始了戲劇現代化的探索。早期,他演出過翻譯的戲劇,如《茶花女》和《黑奴徐天路》。

(三)進化集團的“天之派新劇”

開創了中國現代戲劇的早期創作和表演模式。首要任務是宣傳革命,抨擊封建統治,突出表演的教育功能。

第二,對傳統戲劇的批判和西式“新戲劇”的建構

(壹)中國傳統戲劇

1,主題主題:多為才子佳人,忠君報國,善惡報的理念。(封建文化的外包裝)

2.結構:多麽美好的結局,充滿了人道主義,壹個有耐心的悲劇。(西方悲劇多為崇高悲劇)

3.表達:註意唱歌做事。註重賞心悅目,以委婉曲折的唱腔和華麗的服飾取勝。可復制的方式,“千山壹兩裏水,三四千軍”。

4、舞臺角色:生、旦、凈、終、醜。

5.缺點:藝術形式的固化包含了大量的封建思想。被批評為“沒有理想,文章極壞。”“詭異的扇玩家耳光,幼稚的舞臺設備,沒有感人的情感”的陳腐藝術。(錢)據

(二)新戲劇的建構

1,時代的需要

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的需要,文藝全面現代化的推進。

2.西方戲劇翻譯:易蔔生《新青年》第五卷第六期特刊。

1917—1924有26家報紙和4家出版社出版的170多個翻譯劇本,涉及17個國家的70多位劇作家。如莎士比亞、易蔔生、蕭伯納、泰戈爾、王爾德、契訶夫、安特爾、托爾斯泰、席勒、莫裏哀等。

3.胡適等人的理論建構與“社會戲劇”的產生——胡適的論文《易蔔生》和他的劇本《人生大事》:陳大悲的《都是人》,歐陽予倩的《婊子》,熊佛西的《我要去哪裏》等等。

把戲劇作為改善生活的工具,提倡現實主義戲劇。

4.重新評價戲劇的地位:古代文學邊緣的戲劇逐漸轉移到文學的中心。新劇成為大眾化的藝術形式,明顯體現了教育的工具性功能,長於觀賞的愉悅性,短於理性思考的娛樂性藝術。傳統戲劇主要是作為壹種高雅藝術而存在的。

第三,“愛美劇”和小劇場運動

(壹)移植西方戲劇模式失敗引發的戲劇本土化思考

沃倫夫人事業的失敗表現。

“上海人民戲劇社”的實踐(茅盾、陳大悲等。,創辦了《戲劇月刊》)和“戲劇協會”(應雲衛、歐陽予倩等。).倡導戲劇的現實主義觀念,強調戲劇反映時代,承擔社會啟蒙的教育任務,形成了社會問題劇的熱潮。

(二)“愛美劇”提出“非商業性質,以弘揚新劇藝術為宗旨。”

學生業余戲劇活動的興起是反對戲劇商業化的。

小劇場運動

1.理論:1919宋春芳寫的《小劇場的意義、起源、現狀》。

陳大悲的《美麗的戲劇》。

2.導演系統取代了明星系統。

3.演出:《富家公子》是中國第壹次嚴格按照歐美國家的方式演出壹部劇,立體布景、道具、導演、舞臺監督。

(四)趣味戲劇思潮

《占領沃倫夫人》演出的失敗引發了人們對戲劇趣味和欣賞的思考。宋春芳提出了“戲劇是藝術化的,不是理想化的”的觀點,熊佛西也宣稱“任何壹派的劇本,只要蘊含無窮趣味,都是上品”。這種探索固然可貴,但也導致了對趣味的過度追求,戲劇缺乏藝術性,成了壹場鬧劇。

第四,“國劇運動”

1925年,聞壹多、於尚元、趙泰謀等人在徐誌摩的支持下,在《北京晨報》副刊上開設了《戲劇雜誌》專刊,鼓吹“國劇運動”。基本目的是反對易蔔生式的社會戲劇,反對用戲劇來傳播思想,表現生活,鼓吹所謂抽象的“純藝術”,進而贊美中國的”。但在當時的特殊環境和中國戰爭的長期存在下,戲劇“純為娛樂”的觀念不為現實所容,宣告了倡導的不合時宜的失敗。

動詞 (verb的縮寫)郭沫若、田漢、丁西林的創作

(1)郭沫若的戲劇創作:《相磊與三個叛逆的女人》充滿了五四時代對人的尊嚴和反封建禮教專制的強烈追求,充滿了詩意,屬於浪漫主義戲劇作品。

(2)田漢

20世紀20年代最傑出的劇作家。

田漢(1898-1968):原名田壽昌,湖南長沙人,創造社創始人之壹。華南戲劇運動的主要領導人。1920年出版處女作《費恩陀與玫瑰》。主要作品有:《範娥冤與玫瑰》、《蘇州夜鶯》、《咖啡館之夜》、《蘇州夜鶯》、《捕虎之夜》、《名牌之死》、《湖上悲劇》、《古池塘》。

戲劇觀念受新浪漫主義影響,重視情感、直覺、幻想和想象,表現心房的靈魂和靈魂的欲望,重視抒情,表現出壹定的頹廢、感傷和悲觀情緒,具有唯美主義傾向。後期創作現實主義傾向增強。

塑造了壹系列藝術家形象,探討了美的幻滅和毀滅的悲劇。

田漢的劇作壹方面表現社會問題,揭露社會和傳統勢力壓制人性的種種罪惡;壹方面表現了人們在黑暗的現實中壓抑頹廢的心理,以及對光明的不甘和默默的追求。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但主要是浪漫主義。

抒情與戲劇的結合

壹方面,田漢30年代戲劇的題材是表現工人生活和鬥爭的劇本,代表作是《梅雨》。二是表達愛國抗日的主題。比如《回春之歌》、《盧溝橋》。

40年代的代表作品有《秋聲頌》和《兩個為路》。《二為路》全景式地展現了40年代的社會生活,三條線並列,內涵豐富,在生活和現實的表現上有壹定的深度和廣度。

解放後,田漢創作了《關漢卿》等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歷史劇。

同時,田漢壹生還創作了十余部電影劇本,改編了大量戲曲劇本,成為中國早期革命音樂電影的傑出組織者和領導者。

(3)丁西林

壹只大黃蜂,壓迫,三塊錢國幣,醉了,還有北平的空氣。

丁西林的戲劇創作受到了近代英國世界喜劇(機智喜劇)的影響,大多是揭露上流社會的人情世故,他們的虛偽、迂腐、荒誕無恥,語言機智,情節多變。是幽默的喜劇,不是諷刺的。丁西林的喜劇理念是“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