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經濟通過占領軍實施的經濟民主化,為自己奠定了嶄新的騰飛基礎。這個經濟民主化指的是“財閥解體”、“農地改革”、“勞動改革”。
另壹方面,在產業方面。1947年起采用了集中物力、財力、人力投入到煤炭、鋼材生產上去的“傾斜生產方式”,1948年起日本經濟雖然伴有通貨膨脹,但終於走上了經濟復興的軌道。在這被稱為“穩定中的恐慌時期”,廣大人民被迫儲蓄,大量資金流入大企業。正是這樣,扶助了此後大企業的發展,卻導致了中小企業的倒閉,失業率增加,社會日趨不安。就在這個時候,1950年6月爆發了朝鮮戰爭,日本的生產活動因戰爭特需飛躍增長,並且很快在1951年度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恢復到戰前水平。
1951年9月簽訂了媾和條約,占領軍時期就此告終。隨之朝鮮戰爭也宣告結束,產業界壹時陷入了動亂頻頻發生的逆反性不景氣局面。但是,這僅僅是過度到經濟高速發展的小小間歇而已。
從1955年開始之後的10年間,日本經濟實際平均增長率為8%,幾乎在長達1/4個世紀內,日本經濟以世界最高的增長率持續發展。1955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尚居第7位,而12年後的1967年卻躍居至第2位,過去的“中等發達國家”日本,如今已經被稱為“經濟大國”。
關於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大約可以列舉出以下幾種:
1、戰後的民主化改革。
2、企業的積極投資。
3、豐富的優質勞動力。
4、高儲蓄率。
5、積極的技術引進。
6、高質量的教育水平。
7、較輕的軍費開支。
8、勞資關系、社會及政治上的穩定等。
誠然,除去了上述原因以外,也不能忽視人們立誌“趕超發達國家”的雄心壯 誌。
二、科技才是第壹生產力。
即便是在19世紀前半葉之前的封建時代,日本國民自主辦教育的熱情也很高。當時武士階級不僅承擔軍事任務,同時還負責行政事務,因此各地遍設向武士子弟教授知識的藩校。除藩校外,全國還有兩萬所面向農民和商人的私塾。這種私塾時全無強迫命令和年限規定的自由學校,據推測約有40%的農民和商人求過學。
進入明治時代,隨著日本現代化的進展,政府為引進西方學問、發展產業和文化,建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制度。1872年頒布的學制以“務期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為目標,首次建立了義務教育制度。1900年規定了從6歲起的4年義務制教育,這壹年的就學率達90%。1907年義務教育改為6年制,就學率達到了驚人的99%!
1940年前,日本設立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北大學、九州大學、北海道大學、大阪大學、名古屋大學、奈良女子大學等***計95所國立大學;設立東京都立大學、大阪市立大學等34所公立大學;開辦慶應義塾大學、早稻田大學、上智大學、關西學院、神戶女子學院等331所私立大學,上述460所大學中的257所設有研究生院。除此之外還另有520所短期大學。
即使是在二戰末期日本帝國搖搖欲墜之際,日本仍然拒絕大學生參戰,可見其對知識人才的保護之至。
戰後日本依然優先發展教育,在廢墟上興建的第壹批建築物就是學校,僅私塾的數量就達到10萬到20萬,據文部省統計,進私塾的小學生就有150萬,中學生達200萬。
戰後日本大力發展科技,將有限的資金毫不吝嗇的投入到科技開發中,並把壹下6個項目作為科學技術政策的目標:⑴促進資源的穩定供給和節約⑵解決環境安全等問題,以維持理想的生活環境⑶改善保健醫療條件,保持和促進健康⑷振興開拓性和基礎性的科學技術⑸培養技術力量,參與國際合作⑹振興基礎科學。1974年日本在技術引進方面全面實施自由化政策,1979年日本全國計算機設有6萬套,1980年日本科技技術研究經費約4.6兆日元,從事科技技術研究的人員數量為39萬,僅次於蘇聯和美國。日本不僅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經濟大國,更成為了科技大國。
反觀中國呢,建國之後壹大批知識分子遭到迫害,人才大量流失。教育方面即使是今天的中國就學率也只有70%左右,並且還有多少學生至今仍在危房裏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