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因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而得名。1949年7月,設立荊州行政區督察署,轄江陵縣荊州鎮。同月,江陵沙市建市,屬省轄市。1955年,沙市市劃歸荊州機構管轄。1979年,沙市再次成為省會城市。1983年,荊門縣劃出,改為荊門市,為省轄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靖州地區和沙市市,合並史靜,定潛江、仙桃、天門為省轄市。1996更名為荊州市,京山縣、鐘祥市劃歸。市政府設在沙市區。
2001荊州市轄荊州、沙市,公安、監利、江陵三縣,松滋、石首、洪湖三個縣級市。全市轄103個鄉鎮,l2個街道,421個居委會,2927個村委會,24476個村民小組。全市土地面積14067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l558平方公裏,城市建成區面積53平方公裏。
截至2004年底,全市轄12個街道,88個鎮,14個鄉。
沙市市原為江陵縣沙市鎮。沙市市成立1949,省直管。1958沙市由荊州社牽頭。1979沙市由直轄省改。荊州特區和荊州地區1949設立荊州特區,專門管轄江陵縣(荊州)。轄荊門、京山、鐘祥、天門、潛江、公安、松滋(在新江口鎮)、江陵等8縣。1951年,原綿陽特區所屬的綿陽(在仙桃鎮)、監利、石首被劃入荊州特區。管轄11縣。65438年至0952年,洪湖郡脫離綿陽郡,定居洪湖。荊州地區轄12縣。1953年,靖江縣分為公安、松滋、石首三縣,位於鬥湖大堤。荊州地區轄13縣。靖江縣撤銷1955,並入公安縣。公安縣遷至靖江縣舊址鬥湖地,原公安縣城關更名為南屏鎮。荊州地區轄12縣。65438年至0958年,原省直管市沙市劃歸荊州機構領導,洪湖縣遷至新地鎮。1960江陵縣沙洋鎮成立沙洋市,由荊州社領導。轄2市12縣。1961撤銷沙洋市,改為沙洋鎮,劃歸荊門縣領導。荊州地區轄1市和12縣。1970年荊州區改名荊州區,設在江陵縣。轄沙市市及江陵、荊門、鐘祥、京山、監利、石首(林岫鎮)、天門、潛江、綿陽(仙桃鎮)、洪湖(新地鎮)、公安(鬥湖鎮)、松滋(新江口鎮)等12個縣。1979沙市由直轄省改。荊門市由荊門縣城關鎮及其附近地區組成,荊州地區領導。荊州地區轄1市和12縣。泌陽區1949設立泌陽區,位於泌陽縣。轄綿陽(在仙桃鎮)、漢川、漢陽(在蔡甸鎮)、嘉魚、蒲陰、監利、石首等7縣和新地辦事處。1950年,撤銷新地辦事處,設立新地鎮,隸屬泌陽縣領導。1951年,泌陽機構進駐泌陽縣新地鎮。同年,撤銷泌陽專區,泌陽、監利、石首三縣劃歸荊州專區;漢川、漢陽兩縣劃歸孝感地區;嘉魚、蒲陰兩縣劃歸大冶地區。(摘自:石主編《中國人與國家行政區的演變(1949-1979)》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石首縣,設立石首市(縣級)。
7月31987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7]130號)撤銷洪湖縣,設立洪湖市(縣級),以洪湖縣行政區域為洪湖市行政區域。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4]99號):(1)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市,設立荊沙市(地級),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沙市區北京路。(2)荊沙新設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沙市區轄解放路、崇文路、中山路、勝利路、朝陽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立新、關居、聯合、羅昌4個鄉鎮,區人民政府駐北京路。荊州區轄江陵縣荊州、川店、馬山、李埠、米市5個鎮和濟南、巴陵山2個鎮,區人民政府駐荊州鎮;江陵區轄江陵縣郝穴、觀音氹、岑河、紫市、、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村、秦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郝穴鎮。(3)荊沙市轄原荊州地區的松滋縣、公安縣、監利縣、京山縣,新設沙市區、荊州區、江陵區。原荊州地區的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鐘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為省直管市。
1995 65438+2月29日,民政部批復(中國人民銀行批復[1995]86號)撤銷松滋縣,設立松滋市。
1996 165438+10月20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6]99號),將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
1996 65438+2月2日,國務院批復(國函[1996]111)將荊州市管轄的京山縣劃歸荊門市管轄,將荊州市代管的鐘祥市劃歸荊門市代管。
1998年7月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市江陵區,設立江陵縣。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荊州總人口為6279990人。其中:沙市區591572荊州區585578公安縣1009690監利縣1363132江陵縣389653石首市602649洪湖市877775松滋市859941(按現行行政區劃;單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