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嶽飛生於相州湯陰永和鄉孝悌裏。嶽飛神力驚人,能開三百斤(今96公斤)之弓,八石(今237公斤)之弩,拜師於弓術名家周同,能左右開弓。宣和四年冬,嶽飛從軍,隨即因其父嶽和病故,回到家鄉守孝三年。宣和六年冬,再次投軍,翌年駐地淪陷於金軍之手,戰敗還鄉。宋欽宗靖康元年,第三次投軍。宋高宗建炎元年年,以越職上書言事,被奪官。關於這三次從軍經歷,各種史書眾說紛紜,且又語焉不詳。
宋高宗建炎元年八月,嶽飛投奔河北西路招撫使張所軍中,受到賞識,借補修武郎、閣門宣贊舍人,充中軍統領;不久,又借補武經郎,充中軍統制。九月,隨都統制王彥北渡黃河抗金。張所因事遭貶,河北西路招撫司撤銷,嶽飛與王彥意見不合,遂脫離王彥單獨行動,但眾寡不敵,不久即南下投奔延康殿學士、京城留守、兼開封尹宗澤。宗澤追究嶽飛擅自脫離王彥的責任,貶為秉義郎。不久,以嶽飛為踏白使,領五百騎兵前往汜水關偵,察,嶽飛擊敗金軍,被升為統領,不久又升為統制。 建炎二年七月,宗澤病逝,杜充接任東,京,留,守。八月,嶽飛再次在汜水關擊敗金軍,升轉武功郎。杜充命令嶽飛去消滅張用、曹成、王善等被原宗澤招安但在其死後不受約束的部隊,嶽飛以所部八百人死戰,升轉武經大夫。接著,嶽飛奉命解,救,盜,匪杜叔五、孫海圍困的東明縣,升轉武略大夫,借補英州刺史。嶽飛再救援被王善圍困的淮寧府,升轉武德大夫,實授英州刺史。 建炎三年六月,杜充撤往建康府,嶽飛苦諫不從,開封失守。不久完顏宗弼率金軍南下建康,杜充所部戰敗,率親兵三千投降。嶽飛退屯建康東北的紫金山,後四戰收復常州。
宋高宗從海上逃走,金軍從海道追出三百多裏,仍然沒能抓住他,隨即在大肆擄掠後北還。 建炎四年三月,宋高宗從海上返回越州,任命張俊為浙西路江東路制置使,“諸將並受節度”,命其收復建康。四月,嶽飛在清水亭首戰告捷;五月,進屯牛頭山,率三百騎,兵、兩千步兵在建康城西北十五裏擊敗完顏宗弼,收復建康。六月,嶽飛隨張俊討伐淪為盜,匪的原統制戚方,以三千人在廣德軍東南約七十裏的苦嶺擊,敗戚方,戚方投降張俊。 嶽飛回到張渚鎮,因為即將離開,在房東張大年的屏風上題詞:
近中原〔板〕蕩,金賊長驅,如入無人之境;將帥無能,不及長城之壯。余發憤河朔,起自相臺,總發從軍,小大歷二百余戰。雖未及遠涉夷荒,討曲巢穴,亦且快國讎之萬壹。今又提壹壘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壹舉而復,賊擁入江,倉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馬不回耳! 今且休兵養卒,蓄銳待敵。如或朝廷見念,賜予器甲,使之完備,頒降功賞,使人蒙恩;即當深入虜庭,縛賊主碟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復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時過此,勒功金石,豈不快哉!此心壹發,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嶽飛書。
張俊回朝後“盛稱嶽飛可用”,於是嶽飛升轉任武功大夫、昌州防禦使,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 完顏宗弼北上後,與完顏昌會師攻打楚州。
宋高宗命張俊援救楚州。張俊澤命並非嫡系的嶽飛出戰,又命劉光世為嶽飛後援。嶽飛於九月趕到承州,但未能解楚州之圍,楚州失陷。嶽飛無險可恃,撤軍而還。同年六月,禦前五軍改為神武軍,韓世忠所部為神武左軍,張俊所部為神武右軍都統制,兩人均為都統制;辛永宗所部六千人為神武中軍,王燮所部壹萬五千人為神武前軍,陳思恭所部萬人為神武後軍,三人均為統制。禦營司五軍改為神武副軍,辛企宗所部為神武副軍,辛企宗為都統制;李橫所部為神武左副軍,顏孝恭所部為神武右副軍,兩人均為統制。後神武右副軍統制顏孝恭改任江南東路安撫大使司統制,空缺由嶽飛填補。
十月,嶽飛升轉親衛大夫、建州觀察使。十二月,神武副軍都統制辛企宗因鎮壓福建範汝為之亂不力而被削職,嶽飛的“神武右副軍”改名為“神武副軍”,並升遷為都統制。
紹興二年正月末,嶽飛被任命為知州、兼荊湖東路安撫使、都總管,統率軍馬前往潭州。二月,主戰派頭號人物李綱被起用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嶽飛等將領劃入李綱部下,討伐湖東路的盜匪曹成。當時嶽家軍的兵力為壹萬二千余人,嶽飛以二千人駐守吉州,以其余的壹萬多人進攻曹成的部隊。戰鬥中嶽家軍盡占優勢,但曹成部下悍將楊再興驍勇異常,先是攻入嶽家軍第五正將韓順夫的營地,將韓砍折壹臂而死,後又殺死了嶽飛的胞弟嶽飜。但楊再興最終被嶽家軍俘虜,被嶽飛收服而成為日後嶽家軍的著名悍將之壹。
李綱稱贊嶽飛“年齒方壯,治軍嚴肅,能立奇功,近來之所少得”,斷言他“異時決為中興名將”。閏六月,嶽飛升三官為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仍屬從五品。討伐曹成後,嶽家軍兵力增壹倍,達二萬三千到四千人左右,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軍相差不多。
紹興三年九月,嶽飛第二次朝見宋高宗。宋高宗親筆書寫“精忠嶽飛”四字,繡成壹面戰旗,命嶽飛在用兵行師時作為大纛。又任命嶽飛任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將駐守蘄州的統制李山,屯紮江州的統制傅選兩支部,隊並入嶽家軍,將淮南西路舒州和蘄州的防,務並入嶽飛的防,區。
嶽家軍的軍號也由“神武副軍”升格為“神武後軍”,但嶽飛的官銜卻由都統制改回統制,這是因為他的資歷尚淺,還不能和“神武左軍”都統制韓世忠、“神武右軍”都統制張俊相比。
嶽飛率嶽家軍的第壹次北伐發生於紹興四年五月至七月期間。嶽飛率嶽家軍三萬五千人左右大敗偽齊劉豫的部將李成等人,成功地收復了前壹年南宋失去的襄陽府鎮撫使李橫的轄地,以及額外的原由劉齊控制的唐州和信陽軍。
克復襄漢後,嶽飛面臨的是新恢復的中原地區的後,勤,防,務問題,這是以後直到金哀宗時金國被滅中原被克復後都壹直困擾宋軍的問題。這些地方因為“久罹兵火”,原來的居民“或被驅虜,或遭殺戮,甚為荒殘”,以至於“百裏絕人,荊榛塞路,虎狼交跡”,“野無耕農,市無販商,城郭隳廢,邑屋蕩盡,而糧餉難於運漕”。凡是這樣克復失地的宋軍,都有壹個兩難的防務問題:“若少留將兵,恐復為賊有”;“若多留將兵,唯俟朝廷千裏饋糧,徒成自困,終莫能守”。
因為後勤的問題,嶽飛只能將主力撤回,留少量兵,力,戍,守。張旦被任命為唐州鄧州郢州襄陽府安撫使、兼襄陽知府,牛臯為安撫副使,李道任唐州鄧州郢州襄陽府四州都統制,配置軍士2000人,守衛襄陽府;周識和李旦率150名軍士守郢州;孫翚和蔣廷俊率200名軍士守隨州;舒繼明和訾諧守信陽軍;戍守襄陽府的2000人中分撥出來壹部分,由高青和單藻帶領守唐州,由張應、黨尚友和邵俅帶領守鄧州。這些官,員在收復的防區內整,治,防,務,恢復生產。
偽齊劉豫李成的軍,隊雖然不時騷擾,卻始終不能奪回襄漢六郡的控,制,權。襄漢六郡原來分屬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這次收復之後,宋廷為統壹管理,單設襄陽府路。除在襄陽府設安撫使司外,不按制度設置“差監司”、即轉運使司等文人監,軍,系,統,“止委制置使嶽飛措置”。這是戰時對宋朝歷來的文人控,制,武,將,軍,隊的反動,對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有壹定的影響。
此時嶽飛作為武將不敢居功,上奏說自己“人微望輕,難任斯職”,要辭去制置使並請求宋廷另“委任重臣,經畫荊、襄”。宰相趙鼎認為:“湖北鄂、嶽,最為沿江上流控扼要害之所,乞令(嶽)飛鄂、嶽州屯駐。不惟淮西藉其聲援,可保無虞,而湖南、二廣、江、浙亦獲安妥。”
宋高宗同意趙鼎的主張,確定嶽飛改駐荊湖北路的首府鄂州,自此嶽家軍的大本營就定在了鄂州。
紹興四年九月,偽齊劉豫發動秋季攻勢伐宋,揚言要“直搗僭壘,務使六合混壹”。金軍由左副元帥完顏宗輔、剛升任的右副元帥完顏昌和元帥左都監完顏宗弼的統率下,配合由劉豫之子劉麟指揮偽齊軍,在九月下旬分路渡過淮河攻南宋。劉光世不戰退兵江南,將整個淮南西路相讓。張俊主張劃長江而守,“當聚天下兵守平江,俟賊退,徐為之計”,以“墜馬傷臂”為借口,拒不出兵渡長江攻擊金軍和偽齊軍。宋丞相趙鼎派人監督張俊發兵,並奏請嚴懲張俊,但不了了之。結果,幾路宋軍全部防守於江南,張俊軍守常州,韓世忠軍守鎮江府,劉光世軍守建康府。長江北面的廬州知州、兼淮南西路安撫使仇悆拒絕執行其上級劉光世的命令逃跑,劉光世派統制張琦來問罪,仇悆說:“若輩無守土責,吾當以死殉國!寇未至而逃,人何賴焉!”張琦只好作罷。仇悆以召募來的廬州和壽州守軍幾百人和二千鄉兵幾次打退偽齊攻勢。
十二月,劉麟又增兵攻打,完顏宗弼親自為後繼,所幸嶽家軍由鄂州趕到,統制徐慶和牛臯先勝壹仗,嶽飛後親自趕到擊敗偽齊軍,解了廬州之圍。此時,金太宗病危將死,完顏宗輔、完顏昌和完顏宗弼撤兵。偽齊攻勢瓦解。
紹興五年,金國左副元帥完顏宗輔去世,右副元帥完顏昌和元帥左監軍完顏宗弼成為最有軍權的將領。此時嶽家軍的規模從三萬多人的規模增加到十萬人左右的規模。這是因為楊幺軍的壯丁六萬人大都編入嶽家軍,再加上江南西路安撫司統制祁超、統領高道等部(約八千五百多人),和此後增撥的統領丘赟所部(近壹千五百人);荊湖南路安撫司統制任士安、郝晸、王俊、統領焦元等部(約壹萬多人);以及張浚都督府左軍統制杜湛改任嶽飛統轄的黃州武將知州帶來的幾千蔡州兵。嶽家軍以後也大體維持十萬左右這個數量直到嶽飛被宋高宗和秦檜所害。
十二月,宋廷進行了全國範圍的軍隊整編,分為“三衙軍”和五大部“行營護軍”。“三衙軍”即“禁衛軍”,由殿前司、馬軍司、步軍司所轄部,隊組成。五大部“行營護軍”中,(1)張俊壹軍為“行營中護軍”,(2)韓世忠壹軍為“行營前護軍”,(3)嶽飛壹軍為“行營後護軍”,(4)劉光世壹軍為“行營左護軍”,(5)吳玠壹軍為“行營右護軍”。五大部之外又將王彥的“八字軍”編為“行營前護副軍”。
從1135年軍,隊整編至1141年紹興和議,行營護軍是南宋的基本軍,事,力,量,而三衙軍則剛剛組建,除楊沂中統率的殿前司,部,隊因由原來的神武中軍改編而成、兵,力較強,其它兩部解潛統率的馬軍司部隊只有兩千騎,兵,和顏漸統率的步軍司部,隊都是新編無戰,鬥,力的部,隊。
主力行營護軍五大部有三個來源:壹是源於南宋初年康王大元帥府的宋高宗嫡系禦營軍,如張俊、韓世忠、劉光世所部,嶽飛最早也屬這個系統,但因為上書被罷職而離開此軍投入張所的軍中;二是源於宗澤的東京留守司軍,這是嶽飛離開王彥後加入的、和金軍戰鬥最多的部隊,是嶽家軍的來源;三是源於吳玠的陜西軍,吳玠壹軍原本沒有名號,在這次整編中才得到了行營右護軍的名號,被列入正,規,軍。
嶽飛和吳玠二人都不是嫡系,是純粹靠軍功起家的將領,其部隊是行營護軍中的主力,盡管人數較少,但戰鬥力最強。參知政事李邴曾對宋高宗說:“陛下即位之初,韓世忠、劉世光、張俊威名隱然為大將,今又有吳玠、嶽飛者出矣。” 至此,嶽家軍前後更改了“神武右副軍”、“神武副軍”、“神武後軍”和“行營後護軍”四個軍號。
1135年,由於嶽家軍的兵,力變成了原來的三倍,嶽家軍也從原先十將的編,制,擴,充至三十將的編,制,每將的平均兵,力是三千多人。到紹興九年嶽家軍增至八十四將,每將的平均兵力減至壹千二百余人。
嶽家軍至少有十二統制“軍”:1.背嵬軍;2.前軍;3.右軍;4.中軍;5.左軍;6.後軍;7.遊奕軍;8.踏白軍;9.選鋒軍;10.勝捷軍;11.破敵軍;12.水軍。其中背嵬軍是絕對主力,名字學自韓世忠的同名統制軍;遊奕是巡回的意思;踏白是武,裝,偵,察的意思;其它軍名都是增長士氣的軍號。
據紹興九年統計,這十二軍***有22名統制、5名統領和252名將官分別率領,其中有正將、副將和準備將各84名。王貴任中軍統制,張憲任前軍統制,這二人是嶽飛的副手,嶽飛不在時可代替嶽飛指揮其他統制,主持嶽家軍全軍的事務;徐慶、牛臯和董先三人最為善戰;此五人是嶽家軍的中堅人物。
嶽飛在收到十二道金牌班師回朝之際,道“十年之力,廢於壹旦”。嶽飛回到京城之後,向高宗請辭。高宗當時沒有答應他的辭呈。次年(紹興11年)四月,拜樞密副使(從壹品)。但是這次,嶽飛請求拿回兵權,未允。八月辭職。
之後嶽飛父子被丞相秦檜以謀反罪名予以逮,捕,審,訊,由於找不到證據而無,審,訊,結,果,最終嶽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含糊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有學者,如袁騰飛等認為“莫須有”的意思是“難道沒有嗎?”),於紹興十壹年農歷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被賜死。
嶽雲及張憲則在紹興十壹年冬十壹月二十七日遭到處斬。
至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準備北伐,便下詔,平,反,嶽飛,謚武穆。宋寧宗嘉泰四年追封鄂王,改謚忠武,改葬在西湖棲霞嶺,即杭州西湖畔“宋嶽鄂王墓”,並立廟祀於湖北武昌,額名忠烈,修宋史列誌傳記。
《宋史》:善以少擊眾。欲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與謀,謀定而後戰,故有勝無敗。猝遇敵不動,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張俊嘗問用兵之術,曰:“仁、智、信、勇、嚴,闕壹不可。”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耗敝極矣。”荊湖平,募民營田,又為屯田,歲省漕運之半。帝手書曹操、諸葛亮、羊祜三事賜之。飛跋其後,獨指操為奸賊而鄙之,尤檜所惡也。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嶽飛者,壹代豈多見哉。史稱關雲長通《左氏春秋》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於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誌,則金仇可復,宋恥可雪;檜得誌,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裏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嶽飛於紹興十壹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殺,南宋使節馬上於紹興十二年正月帶著正式照函從嶽飛被殺的臨安去金國囚禁宋欽宗和高宗生母韋太後的五國城接人。
紹興十二年夏四月丁卯(5月1日),韋太後啟程回宋。“皇太後偕梓宮發五國城,金遣完顏宗賢、劉祹護送梓宮,高居安護送皇太後。”同年八月,韋太後和劉祹到達臨安。劉祹問南宋官員:“嶽飛以何罪而死?”南宋接伴官回答:“意欲謀叛,為部將所告,以此抵誅。”劉祹嘲諷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嶽飛,所至紀律甚嚴,秋毫無所犯。(劉邦)所謂‘項籍有壹範增而不能用,所以為我擒’。如(嶽)飛者,無亦江南之範增乎?!”開禧二年,金章宗寫詔書招降吳曦時說:“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嶽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壹旦見忌,遂被三夷之誅,可不畏哉!”金國皇帝於此直接承認嶽飛的戰,力和威名。
金國女真將領最畏服嶽飛,平日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稱其為“嶽爺爺”。他們得知嶽飛死訊,個個喝酒相慶。被扣押在金國的宋使洪皓,目睹此情此景,給南宋朝廷的密信中寫道:‘金人所畏服者惟飛,至以父呼之,諸酋聞其死,酌酒相賀。’
清朝歷代皇帝對嶽飛甚為崇敬,努爾哈赤曾讓兩個孫子改名字姓嶽——努爾哈赤長子代善之長子:克勤郡王嶽托,第七子阿巴泰之第四子:安親王嶽樂。
康熙帝也曾欽賜給嶽飛23世裔孫、刑部掌印嶽鎮九伴朝鑾駕和蟒服。
乾隆帝多次造訪杭州嶽飛祠墓,並且親自撰寫《嶽武穆論》,還題對聯壹副:“兩言臣則師千古,百戰兵威震壹時。
《帝國政界往事》提出觀點,認為下令殺嶽飛的其實是高宗趙構。嶽飛統帥全國五分之三的兵力後,莽撞要求皇帝早日解決皇位繼承人問題,高宗當時不悅:“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嶽飛觸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諱:手握重兵的武將對皇位繼承感興趣,令皇帝相信他野心太大,遂起殺心。此外,《中國人的歷史誤讀》認為嶽飛主張“迎請二帝還朝”,威脅到趙構的地位,才是他被殺的原因。其實古人早懷疑是高宗下令。《宋史紀事本末》說:“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嶽飛孫子嶽珂所編《金佗粹編·家集》中沒有收錄滿江紅壹詞。嶽飛也以文才傳世。慷慨激昂,膾炙人口的《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為全世界華人所熟知。嶽飛另有壹首《小重山》,寫出了他壹心憂國卻在朝中孤立無援的心境。
除詩詞外,據說有嶽武穆兵書,有嶽家拳,嶽家槍傳世。且被心意六合拳/形意拳/金鷹拳尊為祖師。
嶽飛的書法“還我河山”四字,氣勢磅礴,現時為杭州嶽廟匾額,惟原碑於文,革,中被毀滅。
嶽飛在宗澤軍中時顯示出對野戰的不同壹般的愛好,宗澤擔心他將來要吃虧:“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而授嶽飛以陣法。嶽飛由此說出壹句軍,事,名,言:“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壹心。”嶽飛在宗澤軍中保持對金兵不敗的記錄。在上書宋高宗而被黃潛善和汪伯彥開除軍籍後,嶽飛投奔河北西路招撫司張所,張所曾問起:“聞汝從宗留守,勇冠軍,汝自料能敵人幾何?”嶽飛以“上兵伐謀,次兵伐交”的道理答:“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謀。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張所的評論是:“公殆非行伍中人也!”
宋高宗曾感嘆:“天下未太平。”嶽飛由此說出壹句廣為流傳的話“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
嶽飛家鄉湯陰淪陷,對金人有家仇國恨,心中所思以軍務為主總想收復黃河以北的故土(湯陰雖屬於今河南省,但歷史上壹直在黃河以北),因此對,女,色不太感興趣。湯陰淪陷後,原配劉氏在戰,亂,中“兩經更嫁”,成為韓世忠前護軍中“壹擁押之妻”。嶽飛後又娶李娃為妻,維持壹夫壹妻,壹直到被害。
1134年夏,嶽飛率軍攻取襄陽時,宋廷命令吳玠牽制陜西壹帶的金軍,以免金軍增援襄陽。吳玠派壹位屬官去鄂州的嶽飛大營商洽軍務。嶽飛宴請這位來使。這位使臣發現嶽飛設宴別無姬妾、歌童、舞女之類作陪和勸酒,頗感驚訝,回蜀後便告訴了吳玠。吳玠大為吃驚,馬上以兩千貫錢的高價,在四川買了壹位仕宦之家出身的美貌女子,派兩名使臣的妻子把她送到鄂州,獻給嶽飛。嶽飛為避嫌,把這個女子安置在壹間空屋,隔著屏風問:“某家上下所衣?布耳,所食齏面耳。女娘子若能如此同甘苦,乃可留,不然,不敢留。”結果此女被退回四川。
嶽飛部將畢進,是宋孝宗時的名將畢再遇的父親。
嶽飛軍中有孟安和其孫孟林,是南宋末年名將孟珙的四世祖和祖父。
嶽飛在《良馬對》中以高宗賜馬兩匹為對照,建錚高宗應以良馬之言為上,駑馬之言為下,令高宗大為稱贊。
嶽飛壹生結婚兩次,第壹次在18歲結婚,妻子劉氏,婚後1年,生了嶽雲;婚後8年,生了嶽雷。後來因為嶽飛在外當兵,家庭貧困,家鄉湯陰縣被金國占據,劉氏最終撇下了兩名兒子改嫁。嶽飛第二次結婚是在26至27歲時,妻子李娃,為嶽飛生了嶽霖、嶽震和嶽霆。1179年,75歲的李娃在江州病逝。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在西子湖濱嶽飛的墳墓旁邊,長跪著秦檜的鐵像,提到嶽飛之死,人們沒有不歸罪秦檜的。在《國史概要》和許多普及的書裏,都明確提出來,宋高宗才是殺害嶽飛的真,實,兇,手。秦檜只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高宗承罪而已。宋史對此也有所描寫:審問嶽飛的大理寺的官,員何鑄,向秦檜辯白,說嶽飛實在無辜,為什麽壹定要殺。秦檜講:此上意耳。
那麽,為什麽宋高宗壹定要殺害嶽飛呢?
宋代猜忌武臣的傳統政策是罪魁禍首。歷史上的嶽飛既是壹個好學習、不擾民、得軍心的人,也是壹個不好色、不愛錢、不貪財的人。像嶽飛這樣的人,無論是宋代那壹個君主在位,均必不能相容。宋高宗處南宋草創之際,顧慮危疑,對嶽飛更是不能相容的。因為嶽飛的為人行事有許多優點,而這些優點都為宋高宗不願武臣具有者,於是他的優點便成為他的死因。縱無秦檜,嶽飛仍將屈死,他正和狄青壹樣,也是被宋代傳統的政,策,犧,牲,掉的。我們與其痛罵秦檜,還不如詛咒宋代的傳,統,政,策,並譴責宋高宗的自壞長城。
淮西事變是嶽飛被害的重大伏筆。朝廷采用宰相張浚的意見,讓文官呂祉接管了中興四將之壹的劉光世的部,隊。他的部將後來在要求歸嶽飛節制而不得的情況下,發生嘩變,殺了呂祉,率領全軍五萬多人集,體,叛,變,投降了偽齊。淮西事變,不但攪亂了北伐大計,而且改變了敵我態勢和力量對比,北伐收復中原在趙構看來是不行了,急令嶽飛轉入防禦,保住長,江,防,線。淮,西,事,變,使趙構認識到這些軍,隊和他們的首腦是不可靠的,名義上是國,家,的,軍,隊,但實質上,在很大的程度上還是私,家,軍,隊。要不,老百姓為什麽叫他們作嶽家軍,韓家軍,張家軍,劉家軍?沒有壹支皇家軍?四大主,力,軍全是這些首領們自已拉扯出來拚殺出來的部,隊,這些兵將只認多少年來帶領他們出生入死的首領,而不怎麽認朝廷的。趙構不是個無能的皇帝,他馬上開始行動了。第壹步是和談。第二步是剝奪韓世忠,嶽飛和張俊三將(劉光世早已交過軍,權了)的帶,兵,權,讓他們離開自已的部,隊。第三步是把管兵、調兵兩權分開,由兩個部,門,管,轄。淮西事,變,是南宋時期的壹個極其重要的事,件,它促使主,戰,派張浚離開了政壇、議和派秦檜當上了宰相,使嶽飛由信任到受猜忌並壹步壹步地走向了被害。
提出的北,伐,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不合時宜。據說有壹次嶽飛為感謝皇上對他的重用,向皇帝表忠心表過了頭,他說皇帝您放心吧,我壹定要攻克黃龍府,迎二聖回朝。並把此作為北伐的口號。後來秦檜還跑到皇帝那去打小報告,聲情並茂的說了壹番,還畫了三個太陽,意思是提醒皇上,這國無二主,天無二日啊。高宗口上不說,心裏肯定不悅。
盡忠報國以致不顧形跡。1137年,嶽飛聽說金人想在汴京立飲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當時同行的隨軍轉運使薛弼就勸他,作為在外領兵的武將,不應該在這樣的問題上發表意見。嶽飛卻以正辭嚴地道:“臣子壹體,也不當顧慮形跡。”“不當顧慮形跡”這幾個字中可以看出,嶽飛在政治上是幼稚到了何等可愛可笑的程度。壹個武將卻幹預起皇帝的“家事”,這是趙構無法容忍的。高宗本來就對這個問題很敏感,因為戰亂敗亡,泥馬渡江,受了驚嚇而不舉,本就是大煩惱,唯壹的壹個兒子也在苗劉兵變後死了,現在的兩個皇子還是過繼來的。而後來嶽飛還經常幹,預“國,事”,這也讓趙構十分不爽。趙構認為,戰,和這樣的國家大事由文臣們討論決定,武將只要能夠忠實執行決,策就行了。嶽飛卻經常在這個問題上指手劃腳,壹點都不懂的韜光隱晦。
性格固執以致意氣用事。嶽飛壹味主戰、反對議和的這壹點秦檜在遺囑中也提到說,嶽飛和宋高宗因為壹件事發生了根本的分歧,以後皇帝便不再喜歡嶽飛了。其實,宋高宗對金的態度,可以說是國仇家恨,不***戴天。只是從軍,事,上、經濟上苦於沒有大舉興兵反擊金國的本錢。當時金國幾乎每三年就要組織壹次大規模的入,侵,在內憂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說焦頭爛額,高宗壹方面重用嶽飛等武將四處撲火,高舉北伐大旗,另壹方面又不得不讓秦檜牽頭壹次次對金“議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機。可嶽飛嶽飛壹味主戰、反對議和的想法根深蒂固,沒有壹點回旋余地,認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要把金國打出中原,有時甚至不惜和皇帝對著幹。高宗為了取得武將對“議和”的支持,特別賜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並提升嶽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升遷本來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執的嶽飛連上四折表示不接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不容樂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這樣,迫使趙構在三下詔令之外,又好言寬慰。
據說當時還有兩個小道消息促成了皇帝殺嶽的決心。第壹是說,嶽飛三十出頭就當上了節度使,嶽飛有壹句話,說在我朝這些大將裏面,能三十出頭當節度使的,除了太祖,只有我嶽飛壹個人;第二是說,嶽飛解了兵權之後,嶽雲和張憲在湖北襄陽舉兵要擁嶽飛,武力要挾朝廷恢復嶽飛的兵權,結果就偏偏在這個時候,嶽飛不合時宜的上表,言詞激烈,要求恢復自己的兵權。讓皇帝更加疑心了。
有關嶽飛的死因,並不完全是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害了的,而是當時的政,治,形,勢殺害了他,也是屢犯忌諱的個性殺害了他。趙構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殺嶽飛的,而嶽飛的確壹而再、再而三地犯了趙構的忌諱,而嶽飛卻並沒有很好地覺察到這些,這就是其不懂政,治的地方。趙構對嶽飛從喜愛到不滿,到失望、到忌諱,最後則是憤恨,等到最終秦檜拋出嶽飛謀,反的事情時,趙構幾乎都沒有什麽懷疑,只有震怒,於是有了風波亭冤,獄。直到秦檜死後,趙構為許多受秦檜迫害的人平了反,卻不願意為嶽飛平,反,甚至因為恨“嶽”這個字,把嶽州都改名為池州。可見他對嶽飛的態度。自嶽飛死後宋朝又存活了138年,所以說議和也並不意味著就是投降。倒是秦檜在自己的遺囑中讓他的後世壹定要“遠,離,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