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曙光作客新浪讀書:創造中南傳媒新的百年老店
主持人:全球的新浪網友,早上好!今天是4月23日世界圖書日,明天全國的圖書交易會將在成都開幕,首先邀請到的是出版湘軍的領軍人,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瀟湘晨報社社長龔曙光先生。歡迎龔董!
今天我們不但要談圖書,還想要談談中南出版傳媒在新的媒體的態勢下有什麽策略,以及傳統的出版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生存,請給大家分享壹下。先給我們所有的網友打個招呼吧。
龔曙光:新浪的網友,妳們好!
多介質全流程是中南傳媒基本定位
主持人:龔董也是我們新浪的老朋友,每壹年的圖書會,網友們第壹個見到的就是龔董。給大家透露壹下,在現場,發現中南傳媒的口號特別醒目,幾乎讓所有人有壹種湖南是不是當了東道主的感覺。今年好像妳們的口號也非常的響亮,叫“多介質傳承文明,全流程創造價值”,為什麽打出這樣的口號?
龔曙光:其實從去年到今年,壹年的時間,我們感覺到中國出版界乃至世界的出版界,是多變的,但就中國出版界來講,最大的變化是兩個,第壹個是數字化的進程,已經從願景變為了現實,而且以很快的速度,在進入我們的實際閱讀領域。第二個是眾多的出版集團,在加速自己的上市進程,在進入世界金融資本的這樣壹個行業。那麽妳剛才說到我們的口號,叫做“多介質傳播文明,全流程創造價值”,實際上這個口號,是我們中南傳媒上市,作為壹個上市產品的壹個基本定位。那麽我們說中南傳媒,未來上市之後,它在股票市場上的特點是什麽,那就是多介質、全流程。
主持人:多介質,到底有多少?
龔曙光:所謂多介質是指:我們作為壹個傳媒集團現在所擁有的介質,除了廣播,我們大概幾個月之內,會推出我們的廣播、電視。將來,世界上現有的媒體形式,我們都有,這裏包括圖書,報紙、期刊、網站、移動互聯網、框架媒體,以及基於互聯網的新技術,我們都有。所以我們目前是壹個多介質的傳媒集團,我們在向全介質的傳媒集團進發。所謂全流程,我們相對於現在已經上市的壹些媒體集團,它們都是傳媒領域的壹個環節,比如說只有上遊出版沒有發行,比方說下遊發行沒有出版,或者說沒有印刷等等。我們中南集團是上遊到下遊的連接的集團,所以這樣的集團,對於我們在傳媒生產中,高集中度的掌握資源和運用資本,對於提升傳媒企業的運營能力有很大的好處的。
主持人:那花了多長的時間去做這麽多事?
龔曙光:中南傳媒把湖南出版過去60年的積累,和人力資源的積累,放到中南傳媒中,所以說是湖南幾代的出版人,用60年的時間,打造了中南傳媒這樣壹個上市公司,那麽我們相信中南傳媒上市之後,它的資本規模,它的業績,以及它所擁有的業態和積累的資源,都將給中國的股票市場,帶來壹支品質最優的傳媒力量。
主持人:那再說到多介質、全流程,今天我們大家也特別想知道,您所帶領的湘軍報紙,在新聞上也是非常突出,我們有怎麽樣的新運作?
龔曙光:就您剛才所說的作為壹個傳統的傳媒企業,不管是圖書,還是報紙,都是介質媒體,在應對數字化浪潮的時候,必須推出自己的新產品,像瀟湘晨報的滾動新聞,能夠在世界發生事件之後,就能夠上線,就能夠跟網民、讀者、觀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觸,並進行互動交流,這是我們瀟湘晨報數字化產品的壹個新產品,也是我們在數字化進程中,把傳統資源和新技術結合,產生了良好社會影響的壹個層面。
主持人:我看到壹個數據,說中南傳媒用八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改制?這個數字準確嗎?
龔曙光:是準確的。
我們改制是八個月,目前為止,讓很多的專家很不可思議。因為我們涉及到兩百個多企業,涉及到的土地有2000多宗,涉及到歷史有60年。所以在這樣壹個龐大的工作量上,中南傳媒確確實實以湖南固有的拼命精神和倔強的意誌,做下了這個工作。而且現在看起來,我們這項工作,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做得非常實,而且標準非常高。我當時跟中國證監會的管理層承諾,我說中南傳媒,壹定按照中國證監法和中國證監會的其他的具體要求,我們按照最好的模式,去打造中南傳媒,現在我們的上市材料,也已經報給了他們,從我們訪問到的各個專家的反饋來說,覺得中南傳媒做的品質很高。
主持人:剛才說到標準,您指的標準是什麽?
龔曙光:因為實際上,證監會對上市企業有非常細致和嚴格的標準,那麽這個標準都在相關的證監法和相關的管理中寫的非常清晰,實際上中國證監會要求非常嚴格,要按照壹定的標準執行,所以我們在根據這些標準,來打造我們公司的時候,是非常認真的,這個標準,它是評價壹個好企業的標準,因為我有壹個說法是,我說這個市場,實際上壹個好企業,那麽作為中國證監會,能夠讓妳發行,應該在當下是好企業,所以我覺得中南傳媒經過八個月的工作,經過壹年多的運行,已經逐漸向壹個達標的好企業在邁進。
龔曙光:媒體要在人心裏圈地
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各地近年來湧現出了壹批產業領軍人物,湖南展團的龔曙光就是非常引人矚目的壹位。10年前,他從酒店行業轉入大眾傳媒業,創辦《瀟湘晨報》,當年曾有壹些做法被視為瘋狂之舉,如今已成為他成功的註腳。他現在領導的中南出版傳媒集團,旗下轄有出版社、新華書店、瀟湘晨報、紅網等18家子(分)公司。對於文化產業,他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文博會期間,他接受了記者的專訪。傳媒要滿足剛性需求
記者:除了旗下6家進入“全國百佳”的出版社,中南出版傳媒集團還有《瀟湘晨報》,這張報紙與《晶報》同年誕生,兩報分別在長沙、深圳取得了市場的成功。創刊之時,您是報紙圈外的人,為什麽會被選擇來執掌這張報紙?
龔曙光:在我的記憶中,2001年創刊的報紙還不少,成功率也很高,數得著的有“南晶報,中瀟湘,北京華(記者註:《京華時報》)”,這3張報紙在業內都有壹定影響力。
就我個人來說,辦報的偶然性居多。我不是壹個喜歡把某壹職業幹很長時間的人,所以在做了4年酒店之後,就想換壹個產業,當時省新聞出版局要辦壹份報紙,認為我適合來辦,就找到了我。
記者:當時您感覺有多少成功的把握?
龔曙光:老實說,沒有成功不成功,有時候都是太多偶然性撞出的軌跡。當時有同行甚至這樣說我們:幾個不懂報紙的人,帶壹群沒有辦過報紙的人辦報紙,是對報紙最大的侮辱。業界也有人放言,晨報3個月必死。我還是認為,當時的中國報業,至少湖南報業,還是有沒做到位的地方。用專業的眼光來看,當時的湖南報紙還有可以提升的技術空間。
記者:這種技術空間體現在哪些方面?
龔曙光:首先表現在壹張報紙與讀者的關系上,以及壹張報紙與文化的關系上、壹張報紙與經濟的關系上。所謂報紙與讀者的關系,我覺得,報紙應該是有用的,越有用處這個產品就越有價值。妳要麽去飽人家肚子,要麽去飽人家眼福,要麽去滿足人家思辨。我們至少很明確:我們報紙就是為大眾制造產品,壹定要滿足受眾的剛性需求,這是我們可以下決心做的原因。第二是與文化的關系。我認為,壹張報紙壹定是壹個地方文化的存續者、改良者、提高者。我們跟市場的關系,是強勢介入市場,不是以土匪的形象,而是以紳士的形象。
最小的時候做了老大的事
記者:《瀟湘晨報》畢竟成功了,在您看來,有沒有什麽成功的秘訣?有什麽經驗或教訓可以***享嗎?
龔曙光:我壹直覺得,這個世界上可以***享的東西是不多的,包括同行業的成功經驗都是難以分享的。比如,《晶報》、《京華時報》與《瀟湘晨報》同年創刊,都取得了成功,但氣質也完全不壹樣。哪怕所有條件都壹樣,也很難去復制這些人,比如,很難復制出壹個龔曙光,復制出壹個朱德付(註:《京華時報》原總編輯),即使我再去辦壹份報紙,也很難復制當時的環境、團隊、機緣,甚至在某個當口上的情緒。要去談成功的經驗,大家都沒有什麽可以瞞過去的。
我還是認為,在今天這個時代,主要領導的素質、能力、經歷、文化、追求,依然決定壹個企業當然包括壹個媒體的命運。在這壹點上,選擇壹個恰當的團隊首領,對於中國媒體是很重要的。瀟湘晨報之所以活過來,與我們的核心團隊、與我的心態有關。說實話,我不壹定在這行當裏吃飯,除了傳媒我還有很多地可耕。這種心態使晨報不會急功近利,不會非得壹天要做成什麽樣子,這樣,可能比有的媒體人站位更高。重要的不是在想這個東西能賺多少錢,而是在想什麽時候能把它做得像個東西。員工每天要靠勞動吃飯,不可能有這種心態,重要的是做領導的要有這種心態。
我沒想從報紙上得到什麽東西。我要得到的就是成功感,壹定是很大的成功感,這就決定晨報壹定要當老大,壹定要搭起老大的骨架,而不是老二老三的骨架。我們在最小的時候做的是市場老大的事情。妳的團隊與妳的產品定什麽樣的位,就決定了妳這個產品未來的發展。
“最後的壹公裏”無法取代
記者:聽說您提出過“傳媒圈地”的理念。
龔曙光:我認為,媒體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人心裏圈地。所謂壹個媒體的影響力,就是對受眾能在多大程度上產生影響,媒體在本質上就是圈地的工作。
當然,媒體可以在內容和經營兩個層面去圈地。媒體的影響力所產生的信任,形成了在心靈領域的圈地。經營也有壹個圈地的問題。任何媒體的經營都有有限區域,報紙以發行來圈定區域,電視以收視來圈定區域,網絡以點擊來圈定區域,不管多大的媒體,這個區域都不是無限的。因為影響力不會是無限的,妳的經營也就不是無限的。
從某種程度來講,媒體的影響力是個模糊的邊際,是壹個更大的邊際;媒體的經營是個清晰的邊際,是壹個相對更小的邊際。圈住了讀者,就獲得了最大的經營主動權。我認為:我的讀者就是我的土地,我的地盤我做主。
我們用媒體去圈定壹個讀者,成本很高,但經營回報很單壹,就是賣廣告、賣報紙,這種資源浪費很大。當妳把它作為土地圈起來之後,應該深耕細作。
記者:如何深耕細作?
龔曙光:提出“社區圈地”的口號時,我們還有壹個口號叫“社區保姆”。圈地之後,我們做什麽?就做社區保姆,即在都市裏為每壹個社區提供發行之外的家庭服務。
我壹直在考慮互聯網與現實世界的對應關系。我認為,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線上、線下,兩個世界未來對人的影響很大,這兩個世界是割裂的,越是割裂,越需要有壹個紐結點。紐結點在哪裏?在社區,在物流的最後壹公裏。在網上訂花也好,訂茶葉也好,訂餐也好,“最後壹公裏”都是無法取代的。
我們已經做了壹些工作,送報、送雜誌、送牛奶,但這還是傳統模式的東西,沒有按照圈地概念,形成新的業態。這是壹個新課題,我們做了壹部分,還沒做完。我認為,未來互聯網為現實提供的產業,壹定是“壹公裏服務”的產業。
進軍老年產業先媒體後實體
記者:創刊時壹定有不少故事吧?
龔曙光:有壹件好玩的事情。晨報創刊後,廣告價格定得很高,比同城的其他媒體都高。壹家報社老總很奇怪:哪有這樣定價格的?他說,妳把廣告價格打下壹半去,廣告就上來了。我告訴他,我不幹。他說:妳為什麽不幹?我說:我的廣告價格不做老大,我就不做這張報紙了。我要做這張報紙,就是要做老大的,現在把價格打下去了,3個月之後我想提價,恐怕就提不上來了。他瞪著眼,就好像看壹個瘋子壹樣。但我認為,與其現在降價,我寧肯渡過這個難關,我的價格就這麽高,我要維持壹個未來的市場秩序。
記者:中南出版集團又辦了壹份老人報,叫《快樂老人報》,有點出乎意料,您是怎樣作出這個決定的?
龔曙光:稍有商業直覺的人都會看到,老齡社會將是中國未來的最大問題。老人社會是中國沒有經歷過的壹個社會形態,世界的未來難題是老人問題,而中國的老人問題比世界的老人問題更復雜。未來的中國,老人產業壹定是個大產業,5年前我就提出,要把老年產業作為集團的重要戰略。老人度過了生命的黃金期,由社會的主流變成末流,由強者變為弱者,他們的心態由自信變為恐懼,妳怎麽去面對這樣壹個群體,做他的生意?這需要的就是——信任!媒體能讓老人信任。所以,我先做媒體,再做實體!這是我們老年產業的規劃。現在很少有專屬老人的媒體,老人是壹個有壹兩億之眾的群體,而我們為老人量身打造,符合老人心理、生理的媒介產品非常少。所以,我們辦了老人報。我還認為,中國房地產將來如果要轉型,會轉向老年地產。
科技的進步使人變懶
記者:中南出版傳媒旗下也有新媒體,比如紅網,您能否評價壹下紅網這幾年的運營?
龔曙光:我們有壹批網絡產品,不僅僅是紅網。紅網是地方門戶網站,以新聞和社區為基本功能,就其知名度和在地方網站中的地位而言,它都是中國最好的地方門戶網站之壹,但它還不是壹個多功能網站,不是交友網,不是搜索引擎,也不是電子商務網,還是比較傳統的新聞門戶網站格局。
它符合我對網絡產品的壹部分要求,不太符合我的全部要求。現在的網站,或者精專,針對小眾,因為精所以擁有高黏度的網民,小眾就變成了大眾;或者是建平臺,建平臺之後可以提供很多種產品,就像騰訊。我壹直認為,QQ是中國最大的網絡產品集成商,它有那麽多黏度很高的網民,它想賣什麽就能賣什麽。騰訊由壹個產品做網站,已經變到由功能做平臺,未來的產品有可能是這樣的。
我是這樣來理解互聯網的,它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征:壹要簡單,科技的進步壹定使人變懶,而不是使人變勤快;二要便宜,任何產品壹定以便宜作為生存價值;三是互動,這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完全不壹樣的功能;四是海量信息的精準搜索,海量信息是互聯網的特征,精準搜索是用戶的需求。好的互聯網產品必須滿足這4個條件才能做,所以,紅網在很多功能上不能滿足這些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認為,新浪都是有問題的,也不能滿足我剛才講的根本性要求,當然新浪強過紅網很多。
互聯網也有傳承文明的責任
記者:中南出版傳媒集團的下壹步是上市,妳們的口號是“多介質傳承文明,全流程創造價值”,這個口號是如何提出來的?
龔曙光:“多介質”是我們集團的現狀,也是將來的路徑。壹個綜合性的傳媒出版集團,守著壹種介質,就會走不下去。新浪、盛大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介質——互聯網,但還是做紙質出版,盛大還要做電影、電視。這也表明:數字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紙、屏技術,將有壹個10年的***同發展期。“傳承文明”是我們的責任。很多網站恐怕不敢說它是在傳播文明,但我敢說我們就是要傳承文明,傳承文明是我們自己的擔當。
記者:您是說,在傳承文明的責任上,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表現不壹樣。
龔曙光:互聯網越是發達,傳承文明的責任越重大。如果互聯網不能承擔起傳播文明的責任,也許會是人類的災難。我曾說過尖刻的話,網絡人也許不太認可,我說,互聯網有時是把個人意誌變成公眾暴力,把生活方便變成壹種生存恐慌。我相信,很多人在網上的恐懼遠遠大於開車的恐懼感,因為妳不知什麽時候會遭到人肉搜索,不知什麽時候會遭到意誌暴力。互聯網是壹個個人良善的表達平臺,又可能成為群體邪惡的風暴中心,假如網絡不能建立基本的專業道德的話,就可能是邪惡的東西。
因為悲觀所以折騰
記者:您曾經在內部講過,“我對集團前景的把握比在座各位都悲觀,我對中國出版業的評估比很多業界人士都悲觀”,您口上說的是悲觀,但在行動上您又很進取,這是為什麽?
龔曙光:這很簡單,比如妳能活100歲或80歲,但不能沒活到這個時候就去死。老實說,很多時候我常想,我是壹個悲觀的人,我是壹個在純思維上抵達哲學原命題的人。生存是沒有終極意義的,在這種情況下有兩種選擇:壹是做終極解決,很多“偉大的自殺者”選擇的就是終極解決;我們沒有那麽偉大,我就還要折騰,沒有終極意義,過程就變成了終極意義。我並不看好某些方面的前景,這並不意味我不去折騰。因為悲觀,所以才折騰;之所以折騰,是因為大家結局是壹樣的,別人不折騰妳折騰,妳的折騰就獲得了意義。
記者:傳統出版業並不讓人看好,但是人的閱讀需求總是存在的,對於未來的出版業態,您考慮過吧?
龔曙光:未來壹定以屏為主,而不是以紙為主。很簡單,大部分鞋子是機器制造的,仍有鞋子是手工制造的,但手工制鞋的人已經沒有幾個了。
拿錢買不到想象力
記者:聽晨報員工聊過,他們都記得您在員工培訓課上給他們講過課,提到每個人都要建好自己的知識結構。
龔曙光:壹個人的知識結構是不可能天天變的,我現在也經常看書,但不是每本書都能變成自己的知識框架。我的知識結構主要有4個方面:壹是歷史,影響我的是《史記》和《萬歷十五年》;二是邏輯,影響我的是黑格爾的《小邏輯》;三是社會觀,影響我的是勃蘭克兌斯的《十九世紀文學主潮》;四是管理,影響我的是《希爾頓酒店管理學基礎》和《韋爾奇自傳》。這些知識都是原命題的。任何壹個事件,妳看到的壹定是表象,壹定可以往後推,越往後推越接近本質,任何事情我都問它的本質是什麽,漸漸地就變成思維習慣了。
記者:作為出版傳媒集團的老總,您曾經說“資本為王”,也有人說內容為王、戰略為王,采訪您之後,感覺似乎是創意為王 。
龔曙光:所謂的“王”,到資本為王該打住了,壹個王能做的事情,就是拿錢可以買到,拿錢唯壹買不到的就是想象力。拿破侖是壹個軍事家,恰恰是這樣壹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無邊武力的人說了這句讓我無法忘記的話:想象力統治世界。